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取消主谓独立性
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竟然/ 竟然
7. C 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8. D
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
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9.(1)用“/”给下列问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
論曰: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皆賢相也。四人風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獻臨朝,頗挾其才,將有專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獻亦全令名,古人所謂社稷臣,於斯見之。知白、衍勁正清約,皆能靳惜名器,裁抑僥倖,凜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賢相,莫盛於真、仁之世,漢魏相,唐宋璟、楊綰,豈得專美哉! 《宋史卷三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九》
(2)① 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一向不赞同我干预国家大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 皇帝下诏没有允许,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10、(1)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2)“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他的精神伴侣和理想寄托。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他的思念和希望。可以说,月是诗人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者,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11.(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4)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12、BE (B选项中“就能够”和E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13、D (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
14、
主观因素: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
客观因素: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
15、
(1、满足物质上的需要
(2、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3、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
(4、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16、
(1、“它们”指托尔斯泰在稿纸上构思写作和与庄园农民们打成一片的生活。
根据语句:“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
(2、“踩出深深的凹痕”指托尔斯泰更为朴实和扎实的情感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他引领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
根据第五自然段判定。
17、
(1、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2、经常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
(3、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
(4、劳动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
(5、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
(6、临死之前,托尔斯泰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
全品高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