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②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③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文言文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2)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4)分析文章内容及鉴赏评价.
(5)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贼”在本句中不是“偷窃”的意思,而是“残害、杀害”的意思.
(2)A.前一句中的“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后一句中的“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B.两句中的“以”皆为介词,表原因,是“因为”的意思;
C.两句中的“之”皆为结构助词,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两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可泽为“却、可是”.故选A.
(3)本文属论说性文言散文,其具体行文是先从反面起笔,进而阐述“兼爱”的好处,然后借第3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沦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在本题所列举的6个相关语句中;句②指出“强者不压迫弱者”的做法,单指一方,不符合“兼爱”(互相仁爱)之意;句③是作者批评天下士人不识辨利害的现象,不直接体现“兼爱“的主旨;句⑥只论及施行“兼爱交利”的必要性,强调的是圣人之法不可不实行,与“兼爱”主旨没有直接关联.以上3句均与体现本文主旨无关,含此3句的选项应排除.
(4)C项中“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明显错误,作者在文中列举晋文公、楚灵王、勾践的事例,旨在说明“兼爱”的可行性,并非说明“兼爱”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5)①翻译重点有三;一要准确译出关键词.例如“比期年”“说之”“能之”.二要灵活译出句式特点.比如“是其故何也厂这是一个含有判断的疑问句,应当灵活译出.三要结合语境,灵活翻译.如“朝有黧黑之色“中的“朝”字,一般情况下是“朝廷”的意思,在此应灵活翻译为“朝廷的臣子”才准确.
②重在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于以准确翻译.句中关键词有“利”“恶”“从而”,三者分别涉及对一词多义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的翻译.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者”字短语的准确翻译.
③翻译难度较大,既涉及到宾语前置句“此何难之有焉”的识别与翻译,也涉及到省略“上不以(之)为政“的识别与翻译,还涉及到古今异义诃词“以为“的翻译.除此之外,还涉及到重点实词“特”的翻译及文化常识(如“上”在古代文言文中多指君主或皇上).若能抓住以上几点并予以很好的落实,我们就可以准确翻译出句子的意思.
答案:
(1)B
(2)A
(3)B
(4)C
(5)
①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②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