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本题为语病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句子的能力。2012浙江省语文高考的语病均为常见类型,容易判断,简单题。【答案】D 【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动词,应在群众前加“提高”;搭配不当,‘水平’应与‘提高’搭配,注意句子中的“加强和改进”,“引领”等动词后面的宾语“工作”,“创作”,“水平”是否合理搭配。B成分残缺,‘满足’缺少宾语,应在‘发展’后加“需要”;C句式杂糅,应将“选配了”改为“选配的”,让‘图片’做主语。或该为“.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这些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3分)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到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 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到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本题为常见的‘下定义’题。关键是抓住句子间的联系,句子的成分,如主语,宾语,定语等,可以合并同类项。【答案示例】: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解析】:本题考查短句变长句,首先要分析各个句子,确定一个句子当主干,然后将其他小短句通过增删等方法变换成定语或者状语,之后修改使之通顺并符合题目要求即可。基础题。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4分)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2012浙江省高考语文更新了语言运用题的考查,此题比仿句更具开放性,更好的考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字数的限制,词语的规定,两种修辞的运用都增加了本题的难度。【答案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解析】本题考查了词语的扩充,并且指定修辞,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较易题(只要满足题意要求,人人都有话写,可以得分。)抓住银杏树的特点,和环境背景,感情基调应为冷色调为宜。
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根据要求答题。(5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分)
就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3分)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本题为新闻观点题。题目本身有一定的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抓住新闻的关键句,关键词是解决这类题的不变。(1)【答案示例】: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2)【答案示例】:学生以学业为主,父母关心成绩没错;但我们的成长路上不仅只有学习成绩,强健身体、培养兴趣、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等都应该成为交流的话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语段的压缩和时事评论,(1)应注意材料语句的删减,概括时语言要简洁明了,突出中心。(2)答题时一定要先亮出自己的观点,观点一定要明确,再分析论证。中档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中国学问的根底(自拟)
(1)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2)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浙江省高考语文应用文阅读的难度并不大,但在阅读中一定要抓住关键信息,详略得当,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解题有帮助,如将原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尤其是中心句)读第一遍(粗读)时就划出,做题方便查找。一定要答案文中找!【答案】C【解析】:阅读原文第2段,仔细对比选项,A原文说‘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B表述过于肯定;C项在原文‘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区域可以知道。D不符原文意思。ABD选项表述改变了原文的意思,有些不符题要求,观点较片面,通过阅读上下文,对照选项,排除干扰项。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 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本题考查学生推断分析能力。答案一定要文中找!
【答案】D【解析】:D项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对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有重要意义,但不是绝对性因素。其它选项的表述均正确,在原文中均可找到相似的表述。较难题。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要符合原文意思,表述要简洁明了,准确。答案一定要文中找!【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答案区域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后面部分,分点概括即可。较易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