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答案】B【解析】:B而又辱之,辱:敬辞,屈尊给我书信。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贽⑴ (形声。从贝,执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a交贽往来。——《左传·成公十二年》【注】2012浙江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多次出现有关《左传》的内容,这是高考方向。 b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粟枣脩,以告虔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⑵ 又如:贽币(见面礼);贽敬(备礼物来拜见,以表示敬重);贽然(站立不动的样子);贽宝(献赠的宝物);贽献(献赠的礼物);贽礼(见面礼)等C过称:过分称赞,注意此处解释正确,很多人误认为这里解释应为褒义,事实上,这里是谦辞。干扰性强。D就:跟从,这里考查就的动词意义。【考试说明】本题考查实词,考查学生 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判断推理能力。较难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答案】A【解析】:A选项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翻译为因为;B选项前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C选项前一个远指代词,译为“那”,后一个是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D选项前一个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是所字结构,当助词。【考试说明】本题考查虚词。解题是一般先判断后者(一般来源于课内常见的句子)再代入前者,看是否通顺,只有做简单易行,不容易错,节约时间,高效。较难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考试说明】一般此题堪称文章信息题,4个选项只有一个错,这方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方向作者意图,打开思路,所以, 该题一定要先做或先预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这,大大提高了解题效率。【答案】C【解析】: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从第(4)段可知,正确。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正确。C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正确。AB选项均采用肯定语气,这,大大增加了试题难度,干扰性较强,但细读原文,可知C项错误较明显。较难题。
19.用“/” 给 文 中 画 波 浪 线 的 部 分 断 句。(3分)
而 涉 猎 书 史 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 彼 以 为 浮 薄 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 者
【答案示例】: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解析】:断句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考试说明】2012浙江省高考原文断句仍然与往年一样,不是该对了多少,而是‘错’了多少,错一处扣1分的残酷现实,不容你错多,所以,不确定的少断好,一般可按分粗略计算要断几处,如3分一般为6或9处。较难题。
把文中画线的 句子 译 成 现代汉语。(7分)
(1)如 修 者,天 下 穷 贱 之人 尔,安 能 使 足下 之切 切 如 是 邪?(3分)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答案示例】: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解析】关键词:‘如’,意为‘像...一样’。“安”表反问,‘难道’,‘怎么’。翻译是要注意句子的连贯,1分。
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4分)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答案示例】: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解析】关键词:“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工”,解释为“工巧”,“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注意语意连贯通顺。【考试说明】翻译题前3后4的分值,一般找到关键词即可,句意通顺一般1分。较难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答案示例】还未展开 芳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读懂诗歌,了解大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理解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大致看懂诗歌内容后再填空,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关键词,用词用语得当,简洁。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试解:--------------------------------------------(做后再看答案,效果更佳!)
【答案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诗歌鉴赏】《钱诗》: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元诗》:诗句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考试说明】2012浙江省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采用06年的对比(2~3首不同诗歌,有共同点)诗歌形式,命题方向复古,这是因为出题人真的没出题思路了,又想换点花招的结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