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它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和“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4)文章结束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此题综合考查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结构上的作用.
(3)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
(4)此题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评价.
【解答】试题解析:
(1)此题为客观选择题,考察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答案为A、D两项.该题最容易排除的是B、E两项,而C项为强干扰项,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考生误选C项,是没有充分注意到文中的表述.该选项的错误之处在于“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文章中的确写到了有关夏日花园的景色,但只是一笔带过,作者并没有展开描写,所以“具体描述”是错误的.
(2)第一个问题,题目问文中第三段结尾一句话﹣﹣“它来得那么神速,将我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在这里要注意的是“结构”一词,它的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理解了文中的脉络,上下文的关系,但有部分考生答成“点明文章中心”、“强调(强化、深化)文章主旨”、“使文章更加连贯、流畅、生动鲜活”、“表明诗人对碧云寺的喜爱、热爱之情”等,都是答非所问,这说明他们没有理解“结构”一词的用义.而该问题的正确答案为两个要点,一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该要点中,答成“转折”作用的是完全错误的;二是要答出“引发了下文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在该要点中,只要考生答成“引领了下文描写秋色”或者是将“秋色”具体到如秋叶颜色的变化、爬山虎颜色的变化、树木(林)换上了“新装”等具体文本分析的表述上,在阅卷过程中,我们都视作答出了该要点.此问较好的答案举例如下:“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照应上文的情景突变,引出下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现出了作者对秋的喜爱.”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题目问问此句中“惊醒”一词的好处在哪里.该题的要点也为两个:一是表明了秋色的突如其来,二是表达了作者对秋色的惊叹.在第一个要点中,只要答出秋色(秋季、季节)的来的快、快速、迅速等的,就算正确.而第二个要点中将惊叹表述成震惊、惊讶、惊醒、感叹、感慨、惊喜等的,也视为正确.而只是答“欢喜”、“愉悦”、“喜爱”的此要点不得分.在阅卷过程中部分同学只是解释了“惊醒”一词的含义,如“吃惊的醒了”、“惊字用的好,就像在浑沌之中,闪过一道光,使天空明亮,使作者本不清楚的季节感变得清楚”等的,是不得分的.此外,还有的考生答成“突出了碧云寺秋色的美丽”、“引起/引发读者往下阅读的冲动”、“使得文章更生动、形象”等空泛、笼统的,也不能得分.此问较好的答案举例如下:“‘惊醒’一词可以从侧面表现叶子颜色变化的‘神速’,与前文呼应;并且表现出了变了颜色后的叶子的艳丽,使人眼前一亮,有‘惊醒’的感觉”.
(3)此题抓住本文在写景上大量运用色彩描写词语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情、景关系的理解;既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避开了文本多样解读的复杂与麻烦,是一道应该有较好区分度的好题.
(4)要点一: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要点二: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答案:
(1)(4分)A、D
(2)(5分)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3)(5分)
第一问: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
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4)(4分)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点评】所谓“文中重要句子”,可以是形象生动的句子,可以是画龙点睛的句子,可以是意蕴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含蓄委婉甚至隐晦曲折的句子,等等.对文章这类关键句子的准确理解,是中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所以,该项能力的考查也在北京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须扣住文本而绝不能游离文本来答题,要写出针对文本内容的具体解说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抽象空谈.这样的命题用心,是深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味的﹣﹣尤其在“架空分析”“伪个性化阅读”式的教风学风仍大有市场的时下.另外,所要解释的句子本身含有较强的辩证性,也就同时考查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并进而醒示语文教学要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12.(4分)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写你的真挚感情。
要求:紧扣画面,鲜明生动,连贯顺畅,不超过45个字。
【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漫画类图文转换题得分要点:
1.细察漫画,抓住矛盾看标题,看画面,看画中文字,看夸张之处
2.分析细节,揣摩夸张之处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