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译文: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分析】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最关键的是能够翻译出全文.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题型,采用不同的答题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1)解答此题可采用语法结构分析的方法.
(2)从分析人物特点的角度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3)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4)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解答】(1)“从事”是动词,“以军法”是介词结构作状语,前面的“动”应该也是状语,不能解释为动词.此句的意思是“动不动就用军法来处置”所以“动”翻译为“经常”.故选D;
(2)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③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选D;
(3)C项中“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故选C;
(4)①要点:“交结”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结交很深;“令长”解释为“县令县长”;“指麾”解释为“指挥”;
②要点:“合境”解释为“整个境内”;“从”解释为“跟从”;“而”表顺承关系;“居住”解释为“安家”;
参考答案:
(1)D
(2)D
(3)C
(4)①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他指挥的.
②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
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点评】此题考查的考点有以下几个: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筛选信息;3、归纳内容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培养阅读浅易古代诗文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四、(13分)
7.(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考点】52:古诗词阅读
【分析】(1)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者的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解答】(1)诗歌中有“小桥”“曲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2)首先要理解诗歌,“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这里的“人”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就是平常的人,泛指表现居处的幽静,很少有人来;一种就是理解为“势利小人”,根据注释“晚年去职归隐石湖”,这些势利小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与范成大的形象形成对比.
参考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