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语文教师考编题库及答案
大小:488.32KB 9页 发布时间: 2024-01-13 10:49:55 19.36k 18.4k

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

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财屈国竭,下无以亲上

3.下列对原文(de)理解和分析,不正确(de)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游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de)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杀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能听从晏子(de)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de)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de)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答案:1.B[解析]服政:指服役纳税.2.C[解析]A项第一句说(de)是景公不体察民情,第二句说(de)是晏子对景公失君之道后可能面临(de)结果(de)猜测.B项第二句说(de)是晏子担心景公失君之道后可能会面临(de)不好后果.D项第一句表现(de)是景公听取晏子劝谏后(de)正确做法.3.D[解析]从文章(de)三个典型事例未能看出晏子(de)“刚正不屈”.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10分)

1.文言文翻译(4分)

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de)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2分)

答: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de)尸体到处都是.

(2)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2分)

答:无视小民百姓(de)忧伤,却博取身边近臣(de)高兴,那么国家也就没有什么希望了.

2.古诗词赏析(4分)

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de)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de)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古诗词赏析: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de)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de)喜爱,以及对诗人(de)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de)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de)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de)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好像欺负人(de)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de)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言之成理即可)

3.古诗文默写(2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五、现代文阅读(10分)

谈静朱光潜

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de),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de)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de)美与和(de)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de)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de)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de)创造力,而他(de)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de)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de)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de)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de)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de)人不仅是最活动(de)人,也是最能领略(de)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de)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de)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de)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de)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de)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de)“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de)趣味.

④领略趣味(de)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de)空灵,不是指物界(de)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de).你(de)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de)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de)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⑤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de)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de)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de)雨天(de)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de)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de)手,搓他(de)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de)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de)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de).

⑥静(de)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de)故事,你是知道(de).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惶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惶,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但你自己受用,就是你(de)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de)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de)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de)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de)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de)十二封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删改)

[注]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de)十二封信(de)第三封,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第一段说“感受”(de)“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答:(1)感知到对象.(2)对象引起(de)人(de)心灵(de)反应.(3)不同个体(de)反应有差异.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