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高考新课标语文试题全国一卷
大小:0B 12页 发布时间: 2024-01-19 11:16:24 3.31k 1.95k

(1)A

(2)B

(3)C

(4)①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白费,你说别的想要的吧.”赵王不再说话.

②后来青州遭遇大蝗灾,蝗虫一侵入到平原界就随即死掉,平原境内丰收多年,百姓歌颂他.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郡人.赵憙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年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寻仇.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赵憙不到二十岁,引见来了,更始笑道:“还是个小孩,怎么能挑着重担走很远呢?”于是把赵憙任命为郎中,行使偏将军的职务,让他到了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攻破寻、邑两地,赵嘉受伤,有功劳,回朝后拜为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嘉平素与邓奉交好,多次写信严厉地责备他,然后小人趁机说赵嘉意图和邓奉共同谋反,皇帝也因此怀疑.等到邓奉失败,皇帝看到赵嘉的信,才感叹说:“赵嘉是真正的有德行的人.”后来赵憙被任命为怀县县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原先先做过琅琊相,好强不守法度,掠夺兼并,大家都很怕他.赵憙下车,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了人没有被查出来,就不断地追问其奸情,并把李子春收捕拷问,他的两个孙子都自杀了.京城里有很多人为他求情,最终赵憙都没有理会.当时赵王刘良快病死了,(皇帝)车驾来到赵王身边,问他还想要什么.赵王说,我和李子春关系不错,现在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了他,希望能让他活命.皇帝说,官吏依法行事,法律才不会白费,你说个别的吧.赵王无语了.这年,赵憙升任平原太守,平原有很多盗贼,赵憙与其他各郡追捕他们,杀了他们的大帅,受株连的有好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恶人做了坏事只要控制住他们的身体就行了,可以把所有人都迁移到京城边上的郡里.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把他们安置到颍川、陈留.于是赵憙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坏蛋.后来青州闹蝗虫闹得很厉害,这些蝗虫一进入平原郡就死了(估计是撑死了),平原境内丰收了很多年,百姓歌颂赵憙.二十七年,授予太尉,赐爵关内侯.当时单于称臣,乌桓、鲜卑两一起来入朝,皇帝命令赵憙主持边事,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望.等到赵憙去世,皇帝前往吊唁.当时赵憙八十四虽,谥号正候.

【点评】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5.(11分)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DB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考点】56:送别诗.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误,这是对自己的弟弟的告诫,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失大国风范;D、“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误,应该是“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故选D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相关内容要点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诗首联展现了诗人乐观旷达、洒脱的人物性格.首联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化用杜甫《南征》及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名句,写出了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作者描写了自己虽然与兄弟相隔云海,却无须因远行而泪沾衣襟,开篇点题,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答案:

(1)DB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赏析:

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