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柔韧素质: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关节与韧带的弹性与伸展性。
28.体育手段:指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锻炼方法的总称
身体练习:是指各种体育手段的具体动作,专指为了实现体育目的和任务的条件反射活动。由身体姿势、练习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等基本要素综合构成。
身体训练:是指发展力量、耐力、速度以及灵敏、协调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运动:指从事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旨在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提高身体体运动能力的活动内容与锻炼方法的总称。
29.身体姿势:指身体及身体各部分在练习的各个阶段所处的状态。一个完整练习的技术过程包括:开始姿势、练习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开始姿势:指用来为做后面练习的主要部分创造有利条件的身体姿势。分静力性和动力两类。
练习过程中姿势:指身体在练习主要部分动作时的活动状态。
结束姿势:是指练习结束时身体及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
30.练习轨迹:体育活动中,身体及身体某部分的移动路线。包括轨迹形式、轨迹方向和轨迹幅度三个方面
31.练习时间:也称练习的“延续时间”,是指完成某一练习所需的全部时间。时间的长段与练习效果与机体负荷有直接关系。包括练习的总时间与练习的各部分时间两种。
32.课的密度:指一节课中教师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得比例。分一半密度与专项密度。
专项密度:也称专项密度,指学生做练习的密度。计算方法是;某项练习运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
专项身体训练: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训练。
专门性练习:指为了学习当中某项基本教材而选用的身体练习。它包括诱导性练习、辅助性练习。
33.运动负荷:是指在体育课中学生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由速度、密度、时间、数量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34.心理负荷: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的内容、形式、组织、方法及练习等对学生的心理机制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就是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35.人格:指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包括智慧、道德、意志三要素。
36.逆反心理: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的较稳定的行为倾向。
37.氧债:是指在剧烈运动中,机体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开始运动时,由于机体氧运输系统的惰性,机体摄氧量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二是运剧烈运动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
38.表象训练:是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所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回顾、重复、修正、发展和创造自己的动作,就好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也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
39.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内在原因的过程。
40.目标定向:是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
41.运动心理效应:由运动训练和比赛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作用。
42.悬垂:握器械时,人体肩轴低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拉力的动作。
支撑:握器械时,人体肩轴高于器械轴并对握点产生压力的动作。
43.平衡:是指人体相对地球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4.极点:是指从事一定强度与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当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后,运动员常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率加快、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放弃运动,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45.队形:指学生在共同动作时,按教材规定排成的队伍的形式。
48.翼:队形的左右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49.正面:队列中学生面向的一面。
50.后面:队列中学生背向的一面。
51.间隔:指学生单个或成队的彼此之间左右相隔的间隙。
52.距离:指学生(包括成队的)彼此之间前后相距的间隙。
53.队形宽度:指两翼之间的横宽。
54.队形纵深.指从第一个学生(或第一列)到最后一个(或一列)学生的距离。
55.纵队:指学生前后重叠组成的队形。在纵队中,队形的纵深大于队形的横宽或相等。
56.横队:指学生左右并列组成的队形。在横队中,队形的横款大于队形的纵深或相等。
57.伍:指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横队中前后重叠的两个以上的学生。
58.排头:指位于纵队之首或横队右翼的一个或几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