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高一第一学期新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大小:471.84KB 4页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13:31 7.66k 6.08k

①文化被看做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组信息。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等。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假如哪天我们只能听到超级女声一种声音岂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近两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衰落不过在近一、二百年。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文人不解,讹传至今。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如战争中的军歌等等。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左右的成熟文化。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交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是儒教。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它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和后来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中国现在在国外到处建孔子学院,希望要有选择地传播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要把那些糟粕也宣传出去,尤其不要自己继承。传播出去害人,继承则害己误国。

⑤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一。我们任何一个个体对她的了解都是管中窥豹。连钱钟书这样的国学大师也只敢将自己的文集称作“管锥篇”,像我们这些知之不多的人更不能妄下“无用”或“过时”的结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组信息。

B.西方学者认为,不被左右是成熟文化的原始特征。

C.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娱乐功用。

D.文化有的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得以流传,有的直接借助人脑储存。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用“战争中的军歌等等”之例说明文艺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B.第③段用“后庭花”之例是说明造成批判者迁怒于娱乐性文化功用的原因。

C.第②段用“鲁迅所说”之例是说明饮食文化之类也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D.末段用钱钟书之例说明我们更不能对中华文化妄下“无用”或“过时”的结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像超级女声这种文艺节目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娱乐性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B.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将反对变革等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加入儒学。

C.作为“三教”之一的儒教,其传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D.向国外传播文化应该遵奉“扬弃”的原则,自己不愿继承的,也不要勉强塞给别人。

阅读下面的作品,请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共22分)

祝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小题1】文章开篇就引用《关雎》诗句,有何作用?(6分)

【小题2】简析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1)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

(2)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小题3】第4段中说,为什么作者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

【小题4】作者说哪怕“在诗歌的低潮时期”,也“从未对诗失去信念”,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概括作者持此信念的原因。(6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齐州泺源石桥记(宋)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