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高三语文摸底试卷及答案
大小:480.7KB 6页 发布时间: 2024-02-22 16:14:21 13.77k 12.84k

⑤她觉得在外面呆的时间太长了,不好意思再进会场,但也没有离开酒店。一会儿,她的手机响了,领导要她赶快回单位,有重要事情需要她回去处理。她说,我不能中途离开会场,主持人强调再三,要端正会风。领导不高兴了,骂她固执,难道不能借上厕所溜出来吗?何况,你是替人开会,名单上没你的名字!什么会风?讲讲而已,那么多人,少了几个,谁知道呢?她于是离开了酒店,心里失落落的。

⑥他一听到主持人宣布散会,急忙奔出会场,守在门外。可是,会场有几个门,他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只见人们紧贴着身子涌出会场,然后四散而去。他转身走进会场,以为她会留在会场等他。可是,空荡荡的会场,不见她的身影。他打起了手机,你是……被对方否定了;他再打,你好,你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是她。

⑦她会打我的手机吗?他认为会的。可他突然想起,参会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他是顶替老总来开会的。他呆呆地坐在酒店大堂里,想象着她拨通一个、一个、又一个参会男人的手机,得到的结果要么不认识他,要么不是他。他改名已经20多年了,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年7月刊发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记叙了男女主人公分别多年,不期而遇于会场,场内外多次想办法取得联系而不得的经过,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

B.小说内容表达含蓄,根据情节可以推知:“他”和“她”一定是多年前的恋人,造化弄人,不断错过,两人未能成眷属。

C.“会议的内容,像碎片一样袭来,他的听觉无法将其拼接”,说明会议内容枯燥,无法吸引与会者注意力;同会者说“还得坚持一个小时”也说明会议令人生厌。

D.这篇小说截取生活横断面,构思平中见巧,情节一波三折,文字简约精当,尤其注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的刻画。

E.小说结尾“她”拨通电话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补叙“连老总也不知道他原名叫什么”说明老总很官僚。

(2)两人始终联系不上存在多方面的原因,请从小说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形象特征的角度,分析两人共同存在的因素。(6分)

(3)这篇小说在情节上多次设置悬念和巧合,请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子分析具体作用。(6分)

(4)这篇小说貌似言情,却为何以“会风”为题?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围绕“会风”谈谈你对本篇小说的主题多角度解读。(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杨绛的亲情守望

云之端

传说中的“南沙沟”,离钓鱼台国宾馆极近,小区门口有人站岗,里面清一色三层旧式小楼,楼距很宽,中间是静谧的乔木和草坪。据说,这里几百户人家中,没有封闭阳台也没进行装修的,只有杨绛一家。1977年春,钱钟书一家告别学部办公室的蛰居生活,搬到此处新宅,这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居所。三十多年来,这是一个略显寂寞的地方,因为主人罕有的孤独;但它也不断迎来送往,因为主人稀世的分量。

钱杨是无锡同乡,1932年相识,1935年喜结良缘,恩爱六十多年。

““””初期,别人被斗得狼狈不堪,钱钟书却顶着“活无常”式的高帽子,胸前挂着名字上打叉的大牌子昂首阔步,任凭街上的孩子哄闹取笑,既不畏缩也不惶悚。在暴虐横行、风声鹤唳的年代,瘦弱的杨绛还有过“壮举”。“外人看去她是柔弱的娇太太,面对阶级斗争肯定吃不消或者往后退缩的样子,但有一次,她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叶廷芳回忆说,“1966年夏的一次批斗会,‘“”’初期钱钟书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当中一角贴了个小纸条澄清。后来群众批牛鬼蛇神,全所一百多人面前,把八九个人都拉出来批斗,站一排,杨绛站在最右边,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邹荻帆、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你说什么都接受,就算不符合事实也不敢说话,就她一个人,脸涨得通红。他们逼问杨绛,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她跺着脚,怒不可遏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次以后我就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方面是她的勇敢行为,另一方面是她对丈夫的忠贞,绝不允许有不符合事实的批判。”

1969年11月,年近花甲的钱钟书告别妻女先下了五七干校,学问通透的他,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被大家笑称“钱不开”。半年后,杨绛也来到干校,两个人不在一个连,但能偶尔相聚。两个连在地界上是毗邻的,差距一里左右。杨绛在“菜园班”,当时快六十了,白天由她看管菜园,她就利用这个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钱钟书担负送信工作,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他去“公社”取件时,总要绕道百十来步看他的妻子,杨绛把自己写的东西递给他,他一般就站在那儿看。

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依然和别人不同,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还对大家说““””对她最大的教育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是有一次,大家都在劳动,凿井、种菜、浇菜……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当时是夏天,大家还奇怪她怎么会想到冷。事实上,那时候的杨绛刚刚遭遇丧婿之痛,他们的女婿王德一,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了。

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绛一根一根剔掉的。有段时间,钱钟书在北京医院,女儿在西郊,杨绛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让她毫无思想准备,这个打击太大了!“我们仨失散了”。但是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稿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恐怕难以想象,一个老人居然能扛下如此超负荷的重担。对于悲痛和酸楚,她却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举重若轻。

(摘自《时代报告》)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着重选取了人物生平各个阶段的生活片段,叙述生动细腻,从多方面展现了杨绛和钱钟书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B.文章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同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清晰地展现了杨绛敢于和迫害她的人斗争的勇敢无畏和对丈夫的忠贞。

C.钱钟书虽然“学问通透”,但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侍弄煤、锅炉却是外行,水总是烧不开”,这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弱点。因此总是被大家嘲笑和看不起。

D.“菜地旁边突然起了个坟堆,她说,死的人多冷啊,坟地里草都没有……”这段文字体现了杨绛敏感、善良的性格。

E.在信阳的日子,杨绛似乎总是笑嘻嘻的,这能看出杨绛天性乐观,同时对“”给予她的教育也是心怀感激的。

(2)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文章是如何刻画杨绛的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杨绛对钱钟书的“亲情守望”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②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解决的严重问题。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