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文取士’的科举制”不合逻辑。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并不是想为唐朝盛世打下基础,他不可能预知后代有个唐朝。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5635万公湿地,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拥有13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入约30年,看中国湿地保护成绩单》)
材料二: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所熟知。比如,湿地的碳汇能力很强。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储存的碳的2倍,一些地区的红树林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途径。再比如,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将水逐渐排出。
然而,受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不断退化、消失。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湿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若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如果泥炭湿地内的水被排干,泥炭湿地就会由固碳大户成排碳大户,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摘编自《保护利用湿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6月8日)
材料三:
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从分布情况看,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合计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我国当时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为2324.32万公顷。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3.51%。
(摘编自《中国湿地资源<2009-2013年>》)
材料四: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陆、海洋、河流的交错带,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通量降低,局部区域的海岸受到侵蚀,这使得保护区湿地生态非常脆弱。“我们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区党工委书记许明德说。
水是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要素。保护区相继实施黄河生态调水、刁口河丰水期调水等举措,近3年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保护区还探索出多种生态治理模式。例如,采用“刈割+淹水”“刈割+翻耕”等方式,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我国沿海地区潮间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设立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实现了执法、司法一体化,提高了生态保护执法的威慑力。”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说。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麋鹿救护与繁育、水鸟调查等科研项目,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对大雁、小天鹅等鸟类及麇鹿的追踪研究。保护区还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等多个科研项目,一些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摘编自《湿地保护润泽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
B.1970年至2015年,人们的生产生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
C.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全国湿地面积约为5700万公顷,此后逐年减少,到2013年已不到5400万公顷。
D.由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湿地保护率有所提高,但自然湿地面积有所减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使用对法手法,有力地说明湿地碳汇能力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湿地有蓄洪防旱功能。
B.泥炭湿地具有固碳功能,如果泥炭湿地严重缺水,它的固碳功能便会受到影响,它甚至可能变成排碳大户。
C.由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可知,我国湿地分布地域差异大,西部远远多于东部。
D.“3.6亿”“133”两个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方面有的放矢,真抓实干。
6.就保护湿地而言,材料四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4.D 5.C
6.①用生态治理模式治理湿地生态。②下放行政执法权,加大湿地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③开展相关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助推湿地保护。(每点2分)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的结果,不能视其为“中国特色”的全部内涵。
B.“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错误。结合“然而,受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不断退化、消失”可知,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