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2024年高三九师联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小:479.74KB 5页 发布时间: 2024-02-27 11:01:48 2.27k 1.94k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于2024年高三九师联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下载。

2024年高三九师联盟开学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学的发展已经战胜了地理的限制,今日中国已不再是封闭在“四海之内”。中国也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虽然还落后于西方,但来得迟比不来好。说东方被西方侵略,并不确切,不如说是现代化侵入了中世纪世界。中国要在现代世界生存,就必须现代化。人们会问一个问题:既然中国哲学产生于过去中国的经济环境之中,它的内容是否只对过去的中国才有意义?

这个看法,也对,也不对。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的哲学里,总有一些内容只对处于当时经济条件下的大众有用。但是,除此之外,还会有一部分哲学思想具有持久的价值。我不敢说那是绝对真理,任何人都不可能担当起判定绝对真理的任务。

让我们从希腊哲学中取一个实例:亚里士多德曾论证奴隶制度的合理性,这是古代希腊人的经济生活对他的思想制约。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的全部社会哲学都只具有一时的意义。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中国思想。中国实现工业化后,旧的家族制度势必衰颓,儒家对家族制度所作理性论证的话也将随之而去。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儒家的社会哲学中就都是相对的东西了。

这是因为,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社会虽然不同,却都是属于我们称之为“社会”的这个大概念。有关希腊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理论,其中有一部分是只对希腊或中国有效的理论,但同时,也都有一部分是有关人类社会的一般性理论。正是这后一部分,具有持久的而不是一时的价值。

这个道理也同样可以应用于道家思想。道家认为人类的理想国在于回到原始,这显然是错的。现代人相信历史是进步的,认为人类生活的理想国在于人类未来的创造,而不是在已经过去的古代。但是,有些现代人把无政府主义看作人类的理想国,这与道家的思想不无相似之处。

哲学还提供一种人生的理想。这种理想中有一部分是提出这种人生哲学的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地区和经济条件的产物,但也还有一部分是对于人生的一般见解,因此,不是只有一时的意义,而还有持久的意义。儒家的人生哲学大概可以属于这一类。按照儒家的理论,理想的人生虽然包含对宇宙的高度认识,但还是处在三纲五常的范围之内。这些人际关系的内容性质虽然随环境而变化,但是理想本身不会改变。如果认为,五种伦常关系的某些内容已经失去时效,因此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全部抛弃,这显然是错的。反过来,如果因为儒家的人生理想应当保持,从而认为五种社会关系也不应改变,这显然也是错的。

我们在学习哲学史时,应当对其中哪些是有永久价值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每一种哲学中都有水久性的东西,各种哲学也总有其共同性的东西。正因此,不同的哲学才能互相比较,并进行翻译诠释。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将来是否会改变?也就是说,新的中国哲学是否会不再把哲学思想局限于“由直觉得到的概念”之内?这是当然的,它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事实上,它已经在变化。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材料二: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代表和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把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作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前提。它关注和追求的重点首先是从人自身内部来探究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道”的统一,而并非是人对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认知和作用。它重视人自身的内圣、反省和心性的澄明,为人们提供一种人与自然或人与“道”相统一的内在路径和模式。

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为拯救现代性危机提供一种重要的中国方案。近代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实践课题就是现代化,表现在思想理论上,就是塑造和构建一种合理的“现代性”理论。当代哲学家认为,人们普遍谈论的现代性存在着危机甚至是某种重大的危机。这种现代性危机的根源何在?笔者以为,现代性危机是人未能成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的结果。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满足自身需要和欲望的手段空前提高。同时,人类自身的需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追求变成了对商品价值的追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具体的,有限的。因而,人们对使用价值、物质财富的追求也是有限的和有止境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的已不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和物质财富,而是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的增殖和扩张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因而,人们对价值的追求也是无限的和无止境的,这必然会使致富欲和贪欲成为绝对的欲望而占统治地位。据此,我们有理由认定,现代性危机的实质,就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达的条件下,人的欲望的无节制地膨胀,使人渐渐沦落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客体,而没有成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人能否成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主体?这首先是道德、伦理和价值观问题。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说,现代性危机的最终解决或现代化的最终完成可以归结为社会成员具有与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也正是如此,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彰显出它的现代性和重大功用。

(摘编自侯才《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论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有哲学中,那些不能经受时代考验的内容只对处于当时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具有意义。

B.中国旧的家族制度会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而衰弱,儒家相关理性论证的意义也将随之改变。

C.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都认为人类的理想国在于回到原始社会。

D.人因自身的需要和欲望恶性膨胀,而沦落为自身需要和欲望的客体,是现代性危机的根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哲学中“变”与“不变”的内容进行辨认并作合理的逻辑分析,是学习哲学史的重要目标。

B.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哲学都有不变的和变化的东西,班以它们之间能够互相比较和翻译。

C.新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虽在变化,但其哲学思想仍会被局限在“由直觉得到的概念”之内。

D.马克思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要追求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变成了商品的价值。

3.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哲学中的“常”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程氏传》:“但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

B.《论语》:“学而优则仕。”

C.《尚书》:“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D.《论语》:“上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将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放在中国已经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B.文章在阐述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时,注重论述的思辨性,有助于读者深入把握中国哲学。

C.文章对比了道家和现代人对“人类的理想国”的不同看法,证明道家哲学同样有“常”有“变”。

D.文章在分析儒家哲学中理想人生的本质和对待其两种错误态度后,指出学习中国哲学的方法。

5.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于中国过去的经济环境中,但为什么对当代中国人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5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