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材料一认为,秦二世生性并不邪恶,只因赵高用不正确的道理来教育他,才使他成为暴君。
B.材料一认为,商汤和周武王因靠德行治理天下,所以他们的统治才能够延续到子孙几十代。
C.材料二认为,虽然秦二世的统治范围非常广大,但他的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徭役赋税繁重。
D.材料二认为,陈胜勇于反抗暴政,很有号召力。他在大泽乡向秦朝发难,振臂一呼,天下响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
(2)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
14.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骊山三绝句①
苏轼
其一
功成惟欲善持盈,可叹前王恃太平。
辛苦骊山山下土,阿房才废又华清。
其二
几变雕墙几变灰,举烽指鹿事悠哉。
上皇②不念前车戒,却怨骊山是祸胎。
其三
海中方士觅三山,万古明知去不还。
咫尺秦陵是商鉴,朝元③何必苦跻攀。
【注】①本诗写于宋英宗治平元年,作者罢凤翔签判任,过长安,游骊山所作。骊山,在陕西省临流县东南,与蓝田县蓝田山相连。②上皇:指唐玄宗。③朝元:朝元阁,唐玄宗在骊山所建。
15.下列对这组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前两句总领全诗,叹息前王依仗天下太平,在“功成”之后不能“善持盈”。
B.其一后两句写诗人怜惜骊山之土太辛苦,暗含对统治者尖锐的讽刺,用语精妙。
C.其二前两句写政权更迭、历史变迁及其原因,从中可见诗人对权力斗争的热衷。
D.组诗借古讽今,劝诫统治者吸取前车之鉴,和《阿房宫赋》表达了相同的主题。
16.诗中叙写了前朝帝王哪些昏庸亡国的做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扬州自古繁华,但姜夔感受到的却是凄凉,其在《扬州慢》中含蓄写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描写了陶渊明归隐后抬首远观之景,又表达了他无意仕途、热爱隐居生活的心境。
(3)洲、汀、渚,指水滨或水中之地,常有禽鸟飞翔、栖停于其上,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写,如“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比之于绘画,巫山十二峰无疑是整个三峡风景线上一条最为雄奇秀美的山水画廊。在这里,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疏密虚实等各种表现手法兼备。那群峰竞秀、断岸千尺的高峡奇观,宛如刀锋峻劲、层次分明的版画;而云封雾障中__①__的万叠青峦,则与水墨画同其韵致。
整个三峡,也并不都是怡情悦性的国画诗笺,有时,它还是一部描绘奋斗人生,满布着坎坷与风浪的惊险之作。我看过一幅题为《巴船下峡图》的古画:在狭窄湍急的滩口中,船工们__②__、高度紧张地使篙撑船,同无情的礁石、激流作殊死决斗。际此“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摇橹者皆汗手死心,面无人色”。白帝城中一幢古碑上,也有“瞿塘峡口波涛汹涌,奔腾万状,舟行至此,靡不动魄惊心”的记载。
至今流传在两岸人民口头上的歌谣,更是数不胜数。今日舟行江上,耳畔还仿佛鼓荡着古老的黄牛峡歌和滟预滩谣。在这种生死系于顷刻,__③__、提心在口的心情中,赏玩江峡奇景根本无从谈起。正如《水经注》引袁山松所述:“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