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HCl与HAc均反应完后,继续滴加NH3·H2O弱电解质,电导率变化不大,因为溶液被稀释,有下降趋势。
综上所述:答案选D。
19. (1) 滤渣的主要成分为Mg(OH)2、Fe(OH)3、CaCO3。
(2) “趁热过滤”的原因是使析出的晶体为Na2CO3·H2O,防止因温度过低而析出Na2CO3·10H20晶体,令后续的加热脱水耗时长。
(3) 若在实验室进行“趁热过滤”,可采取的措施是用已预热的布氏漏斗趁热抽滤。
(4) 若“母液”循环使用,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是问题:溶解时有大量沉淀生成,使Na2CO3损耗且产物Na2CO3混有杂质;原因:“母液”中,含有的离子有Ca2+,Na+,Cl-,SO42-,OH-,CO32-,当多次循环后,使用离子浓度不断增大,溶解时会生成CaSO4,Ca(OH)2,CaCO3等沉淀。
(5) 写出Na2CO3·H2O脱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Na2CO3·H2O(S)==== Na2CO3(s) + H2O(g)&8710;H= +58.73kJ/mol
解析与思路:
(1) 因工业碳酸钠中含有Mg2+,Fe3+,Ca2+,所以“除杂”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生成Mg(OH)2、Fe(OH)3、Ca(OH)2沉淀。
(2) 观察坐标图,温度减少至313K时发生突变,溶解度迅速减少,弱不趁热过滤将析出晶体。
(3) 思路方向:1.减少过滤的时间 2.保持过滤时的温度。
(4) 思路:分析“母液”中存在的离子,若参与循环,将使离子浓度增大,对工业生产中哪个环节有所影响。
(5) 通过观察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将两式相减,从而得到Na2CO3·H2O(S)==== Na2CO3(s)+ H2O(g)。
20。(1)
实验编号T/K大理石规格HNO3浓度/mol·L-1实验目的
①298粗颗粒2.00⑴实验①和②探究HNO3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⑵实验①和③探究温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⑶实验①和④探究大理石规格(粗、细)对该反应的影响。
②298粗颗粒1.00
③308粗颗粒2.00
④298细颗粒2.00
(2)
1.70至90S,CO2生成的质量为:m(CO2)0.95-0.85=0.1g
2.根据方程式比例,可知消耗HNO3的物质的量为:n(HNO3)0.1/22=1/220mol
3.溶液体积为25ml=0.025L,所以HNO3减少的浓度△c(HNO3)=2/11 mol/L
4.反应的时间t=90-70=20s
5.所以HNO3在70-90S范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v(HNO3)=△c(HNO3)/t == 1/110 mol·L-1·S-1
(3)作图略
作图要点:因为实验①HNO3与大理石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②中,HNO3不足量,纵坐标对应的每一个值均为原来的1/2;
实验③④的图象类似,恰好完全反应,但反应条件改变,升高温度与大理石细颗粒增大表面积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图象曲线斜率变大,平衡位置纵坐标与实验①相同。
21。(1) 该结论不正确。稀HNO3有强氧化性,若该铁的价态为+2价,则被氧化为+3价同样可使KSCN溶液变血红色。
(2)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3价。
假设2: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为+2价。
假设3: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既有+3价也有+2价。
②设计实验方法证明你的假设
③实验过程
实验操作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将适量稀H2SO4加入少许样品于试管中,加热溶解; 溶液呈黄绿色,说明溶液中含Fe2+或F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