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本文以记事为重点,邵公所谏之言,句句精警,前后都是比喻。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民意不可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14. 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王流于彘”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哪些道理或启发?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怎么能够堵塞(百姓的嘴)呢?如果硬是堵住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2)我听后神情忧伤,整理了下衣服端正坐好,问朋友说:“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
14.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②统治者要善于纳谏,从善如流。③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推行善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河因壅塞而溃决,一定会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之畅流,管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人民让他们说话。
“川壅而溃”中,“壅”和“溃”共同作“川”的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断开,即①处;
“民亦如之”中,“民”是主语,“如”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即③⑤处;
“川者决之使导”与“为民者宣之使言”结构一致,⑦处断开;
且“伤人”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即②处;“是故”是固定结构,“所以”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即⑤处;
排除有②⑤的选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公开批评、指责或议论别人的过失;诽谤。句意: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
B.正确。天子的属官,地位低于大夫;指志向远大的英雄。句意:要让公卿、大夫、官吏奉献讽谏诗歌。/有志之士即便到了晚年,他的壮志雄心也不会消沉。
C.正确。句意:平民托人将意见带给天子。/百姓独占财利。
D.错误。“一般指直言规劝”错,两句中的“讽”是“委婉规劝”的意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以记事为重点”错,应为以“记言”为重点。可以结合文章出处《国语》思考。也可以结合本选项“邵公所谏之言,句句精警”部分,进行推断。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胡”,怎么;“壅”,堵塞;“几何”,多久。
(2)“愀然”,神情忧伤的样子;“正”,端正;“危”,端正;“何为”,为什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可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统治者滥施暴政,堵塞言路;“三年乃流王于彘”三年后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可见,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
②结合材料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知,统治者要善于纳谏,从善如流。
③结合材料二“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可知,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推行善政。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