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
(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一句充分站在文天祥和国家大局的角度上考虑,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
B.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文中家铉翁婉拒之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图相同。
C.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作为次要人物与文天祥形成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
D.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关于文中文天祥与朝臣商议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如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前后呼应。
B.在议事初,官僚们或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C.文天祥“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这句话阐述了先行离开的原因,是急于和使臣面谈,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
D.“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8.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5分)
9.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整体感知】
《桂公塘》得名于南宋文天祥散文《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桂公塘》写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基本遵循了《指南录后序》的内容。小说与现实的斗争密切相关,艺术上也更臻成熟。作品热情歌颂民族英雄,为了主题的需要,在古人古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使其古今交融,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在当时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感知人物身上的中国精神;文章能够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家
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模块试题以小说《桂公塘》为设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相关知识有:有关塑
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知识;对比衬托手法的区分。
A项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鉴赏。“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并非向文天祥献媚,而是以“国家柱石”这一体现担当的比喻逼迫文天祥
前往北地。
B项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描写的分析鉴赏,家铉翁与烛之武同是婉拒,但家铉翁是真心拒
绝,烛之武则相反。
C项考查对比手法的理解,此处应当为衬托。
D项考查主旨内容的理解,此处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
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A选项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
C选项“他便心平气和起来”可以看出,对官僚厌恶的情绪并非是最重要的。
8.(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让我前去吧!”,表现出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