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 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
C. 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 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分别指
A. 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达国家间对话
B. 发达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C.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发展中国家间对话
D. 发展中国家间合作/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话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3分)
(2) 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2分)
(3) 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3分)
1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问题: (7分)
(1)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分)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分)
(3) 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2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B组(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以下对腓尼基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它是尚未解读的象形文字 B. 它是最早出现在埃及的文字
C. 它是已解读的最古老的字母文字 D. 它是从拉丁文改造来的文字
2.从父系氏族社会向国家过渡时出现的变化之一是
A. 孩子随其母不识其父 B. 农民要向地主缴租
C. 军事首领占有战利品 D. 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3.右图表示的是
A.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
B. 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C. 公元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D. 公元13世纪的蒙古帝国
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 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 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