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1930年有声影片传入中国:有声电影开始拍报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影片《摩登时代》在上海、广州等地上映;《风云儿女》《三毛流浪记》等国产片上映
20世纪50、60年《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歌颂革命斗争、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题材是电影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后,《牧马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多种题材电影相继问世:《红高梁》《黄土地》等获得国际大奖;《泰坦尼克号》等国外影片在中国热映
①中国电影在发展初期以戏剧电影为主
②中国与欧美几乎同时进人“有声电影黑白时代”
③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④电影以其特有的沟通方式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从表格中可知,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只有一部《定军山》属于戏剧电影,其余不符合,因此①错误。故本题选D。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现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
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是《神圣家族》,故③错误,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所学知识可知,《德意志意识形态》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不属于科学社会主义。
A.①——德尔菲遗址 B.②——雅典卫城遗址
C.③——奥林匹亚遗址 D.④——亚里士多德诞生地
答案C
解析①是亚里士多德诞生地,②是德尔菲遗址,④是雅典卫城。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同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己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5分)
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2)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解析(1)“1894年的那场大败”根据材料上下文和时间可以确定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
“激进的改革”指的是戊戌变法,所以根据问题是要回答19世纪末的背景,结合材料,政治方面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近现代化弱点明显,只局限于表层的学习。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但是经济方面,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进一步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制度。思想方面,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都意识到改革制度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①是一次思想运动: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维新派提出的许多新思想成为近代宝贵的思想财富。②是一次爱国运动:激发救亡图存精神和民族意识,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开始出现。③是一次政治运动: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④是一个标志性运动:戊戌思想标志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深入到了政治制度层次,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第二阶段。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題,(10分)
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己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媒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