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26.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子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考点】Y4:史料的重要作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和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考生需要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来回答。
(2)本题考查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最早的主持者、考古活动的名称,以及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3)本题考查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及其原因,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来回答。
【解答】(1)根据材料一中的“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等信息即可分析出《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从材料一中的“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等信息即可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根据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徐旭生主持的夏墟调查活动;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有大型宫殿遗址,生产活动遗址有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3)据材料二中的“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等信息即可得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从材料二中“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其原因。
故答案为: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
考古活动:夏墟调查。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27.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分)
27.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
(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