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考点】M1:农奴制改革的背景;M2:农奴制改革的内容;M3:农奴制改革的评价;M4: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考查“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中“置身于农民的立场”并结合所学农奴制改革内容中关于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角度回答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中“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等信息并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来回答。
(3)依据材料中保守派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改革要与人民利益相结合、对待守旧势力以及进取的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点评】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2)19世纪50年代,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更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经济危机
2、内容: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地主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农奴的生活;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3、评价及影响:(1)1861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废除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其发展的步伐。(3)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5.(10分)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考点】3F: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XD: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分析】本题考查李时珍和《本草纲目》。考查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本草纲目》的优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解答】(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药物名实的考证”“立志重修本草”“三易其稿”“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药物品种、内容以及吸收前经验”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的信息来归纳作答。第二小问的地位,依据材料二中“欧洲学者普里高津曾高度评价”从“领先世界”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 (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点评】我国明朝的李时珍(1518﹣1593),是世界上伟大的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则,先后被译成英、法、俄、德、日、拉丁等10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不仅对医药,而且对生物、矿物和化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李时珍的学术见解是高超的,他的分类方法符合现代的科学原则。该书于1596年问世,比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的《自然系统》要早一个多世纪。
C【探索历史的奥秘】
26.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推动了夏史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