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不同点: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使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有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4分)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点】93:太平天国运动;9A:辛亥革命
【分析】本题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察近代的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
【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太平天国主张剪辫蓄发是因为“当时人”破坏了传统,指的是清政府建立后对服饰的改变,破坏了汉族的传统,辛亥革命剪辫易服是为了革除清政府的藩篱,所以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为了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AD选项说法错误;C选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太平天国时期还未强调民主自由的思想。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点的比较认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6.(4分)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考点】P7: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预备立宪。
【解答】据材料信息“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可知此时期既有帝制存在,政府中又有民主机构。符合预备立宪时期的特征。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清末预备立宪,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4分)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考点】PG: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从图片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选项必须是在抗日战争与全面内战爆发之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长征发生在1934﹣1936年,上井冈山时间大约是1928﹣1934年,均在抗日战争之前,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提出后,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被逐出中国,国共之争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此时的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蒋对全面内战也有顾忌:一是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二是美、苏两国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三是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在调兵遣将的同时,亦发动和平攻势,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目的在于尽一切可能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
2、内容: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和周恩来、王若飞共同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其中有的达成了协议,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见。国民党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坚决避免内战。
3、意义:重庆谈判为实现国共两党由合作抗日转向合作建国提供了一个契机;重庆谈判为中国最终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中国以及其他党派的地位得到国民党的承认。两党为和平建国而进行的重庆谈判,为民主和平建国提供了契机,是中国民主建设中的重大事件。
8.(4分)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