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考点】M6:明治维新的内容
【分析】抓住题干中的“1880年,日本政府”可知是考点是明治维新。
【解答】紧抓题中时间点“1880年”属于明治维新时期。结合所学,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四民平等,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运用武士道精神(忠孝精神)武装日军,故A选项与文明开化政策相违背。B选项与武士道精神武装日军的政策相违背。C选项与四民平等的政策相违背。都不符合史实。题中强调对农商庶民的教育。意在强调对臣民的培养。“实际教育”意在强调符合现代社会的技能教育,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察考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基本史实的掌握能力和材料分析。
二、非选择题
13.(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表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西學、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表格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3I:汉字的形成演变;55:英国的殖民扩张;58:英国工业革命;B7:新文化运动;E2:美国霸权主义;EP: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应把握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应把握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应把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应把握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相关知识。
(5)本题考查学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解答】第(1)问,注意设问要求是“异同”,相同点从历史沿革、文明载体和影响范围等方面概括,不同点据材料信息“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拉丁语…成为一种书面语言”等概括。
第(2)问应结合18世纪中后期和二战后这两个时间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历史事件等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时代背景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10年代”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英国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
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
(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