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考点】12:西周的分封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住在题干材料关键词“封黄帝之后于蓟”。
【解答】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题干中的“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是分封制。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题,难度不大。
2.北京孔庙(见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考点】1O:科举制
【分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结合科举制进行思考。
【解答】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
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
C项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民族融合以及科举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知识积累:
科举制的评价: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民族和睦有多种方式。回答3、4题。
3.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考点】3T:中西方文化交流
【分析】本题考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需要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限定词,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原的冶铁、凿井技术传给西域,而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这些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故A项正确。
B项所述属于军事斗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昭君出塞是出塞到蒙古高原,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甘英出使是出使欧洲,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考查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1V: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朝代民族政策的措施和特点。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等有效信息限定词,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