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分)
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分)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分)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分)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分)
侧重解读②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分)外交: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4.(1)图1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的故事;图2源于《圣经》故事。(分)
图1表现了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图2表现了人类创造世界的追求。(分)
(2)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分)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分)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浙江省2016年10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
【考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的建立
【解析】分封制会导致诸侯混战,有叛国现象发生,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实行的是官僚政治,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肯定的是郡县制,能够加强集权,故C项正确。
【答案】C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②是家庭农业,③是家庭纺织业,都体现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是水排,水力鼓风装置,用于冶铁的;④反映的是汉画像石“讲经图”,不能体现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所以应选C。
【答案】C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考点】百家争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解析】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A时间错误;②孟子提出“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提出“平政爱民”,因此两人都主张施政为民、得民心,所以选B。二者都没有涉及到对法在治国中的作用的评判,当时被诸侯国君采纳的是法家思想,所以C、D都是错误的。
【答案】B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考点】汉代儒学——太学的创建
【解析】太学里主要就是教授儒学,太学规模的扩大,太学生人数的剧增,本身就反映了对儒学的重视,说明儒学地位的上升,故A项正确;太学是官立学校,不是私学,所以B项错误;综合西汉、东汉太学的发展,题目主旨不是反映太学的出现问题,理解偏差,故C项错误;太学是汉代的最高学府,不是地方教育系统,故D项错误。
【答案】A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唐代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城中东西市”表明“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A项正确;“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表明商人结交长安权贵,官商勾结,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表明估客很受欢迎和重视,是位财力雄厚的大商人,C项正确;唐代依然是重农抑商,商人的地位没有提高,商人结交长安权贵,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政治上没有地位,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