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百家争鸣,意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涉及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解答】“浩然正气”指浩大刚正的精神.这是对人的品德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这三句话,对后世中国人的品德修养和性格形成有深远影响.所以根据题干判断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努力完善个人品德.故应该选A,而BCD与题意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孔子和孟子、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5.(2分)(2016•海南)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关键是了解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从而分析其行为的主要目的.
6.(2分)(2016•海南)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重要的是掌握小农经济的特点.
【解答】“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是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说明贾思勰提倡精耕细作农业模式,是为了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应该选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从而分析其主要目的.
7.(2分)(2016•海南)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敷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关键是掌握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中的民间崇拜.
【解答】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
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不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
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被世人称颂,至宋敷宗时被封…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就明白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
8.(2分)(2016•海南)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分析】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发展历程,重点是掌握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
【解答】中国古代经历了三次经济重心南移,南移的原因都是因为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规模的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A项、B项和C项的描述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但不是江南这些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故排除.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