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由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多次提案想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些与它的经济强大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日美同盟是由美国主导的,A不正确;C,D与事实不符,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阅读分析材料的形式来考查大国崛起中日本的崛起。
20.(2.5分)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如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考点】EO: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分析】本题从国内经济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答】漫画“最后的贵族”指国内垄断企业,在公平、公开、自由竞争的WTO原则下,国内垄断企业的优势会逐渐被打破,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同时更多外资和外企参与到国内市场的争夺,必然会带来企业竞争的加剧。中国选择加入WTO,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国家完全有能力而非借助外力打破国内垄断,国家经济发展也符合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点评】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要能够从漫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3分)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考点】1K: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M:察举制;1O: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考查察举制和科举制,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第(1)问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第(2)问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扣材料,“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第(3)问紧扣材料信息“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进而展开具体阐述,难度不大,注意回答的全面性。
故答案为: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
【点评】本题考查察举制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察举制和科举制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掌握察举制和科举制实行的原因、选官标准、影响。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汪荣祖《康有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