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由于光照较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导致没有淀粉的积累,B正确;
C、甲和乙属于同一品种,甲能够积累淀粉,因此乙的维管束鞘细胞也应该有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C错误;
D、玉米的维管束鞘细胞具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环境因素中的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要求考生利用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的原则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的审题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4.(6分)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考点】F5: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作为一个群落所具有的空间分布情况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解答】解:植物分层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微环境不同。
故选:A。
【点评】理解种群的结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现象.
5.(6分)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考点】E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考点,近年在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中都紧密结生活实际或者结合具体的实例而设问.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2分)
6.(10分)某同学从温度为55~65°C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脂肪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C)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考点】J2: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分析】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
1、酶是活细胞中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在最适温度(pH)下,酶的活性最高;当温度(pH)低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pH)高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减弱.
2、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解答】解:(1)测定脂肪酶活性应选择脂肪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液呈紫色,说明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3)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C)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