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大的中央液泡,而且具有色素,可用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正确;
D、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则不能形成染色体,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所选取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所选用的试剂是否合适、实验现象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6.(6分)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如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叙述错误的是()
A.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C.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考点】3L: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专题】121:坐标曲线图;51C: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分析题图: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在P点之前,野生型的净光合速率大于突变型,而光照强度大于P点,突变型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野生型。
【解答】解:A、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较少,由图可知,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合作用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正确;
B、突变型水稻中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当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
C、光照强度低于P时,光合速率未达到饱和,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C正确;
D、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本卷共3题,共44分。
7.(12分)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图1.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考点】F2:种群的数量变动;F6:群落的演替
【专题】121:坐标曲线图;536:种群和群落.
【分析】据图1分析,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先增加接着减少,后保持相对稳定;
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则,样本面积大小顺序一般为草本<灌木<乔木,则调查草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1;调查灌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2;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解答】解:(1)火烧迹地发生的演替是从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①(草本灌木阶段)相比,③(针阔混交林)具有更复杂的垂直结构,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
(2)据图分析,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他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一般不选择针叶林,最好种植阔叶树,以加快氮磷循环.
(4)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种﹣﹣面积”相应曲线.据图2分析,横坐标是样方面积,纵坐标是物种数,样方面积增加,物种数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则乔木选取方法面积较大,则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3.
故答案为: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