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通过以下三步筛选融合藻,步骤 可淘汰B藻,步骤 可淘汰生长速率较慢的藻落,再通过步骤 获取生产所需的融合藻.
步骤a:观察藻落的大小
步骤b:用不含有机碳源(碳源﹣生物生长的碳素来源)的培养进行光照培养
步骤c:测定DHA含量
(4)以获得的融合藻为材料进行甲、乙、丙三组试验,结果如图.
①甲组条件下,融合藻产生[H]的细胞器是 ;丙组条件下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
②与甲、丙两组相比,乙组融合藻生长速率较快,原因是在该培养条件下 .甲、乙两组DHA产量均较高,但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甲组的培养条件,其原因是 .
8.(16分)纤维素分子不能进入酵母细胞,为了使酵母菌能够利用环境中的纤维素为原料生产酒精,构建了含3种不同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下面是酵母菌转化及纤维素酶在工程菌内合成与运输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
(1)本研究构建重组质粒时看选用四种限制酶,其识别序列如图,为防止酶切片段的自身环接,可选用的限制酶组合是 或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2)设置菌株Ⅰ为对照,是为了验证 不携带纤维素酶基因。
(3)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包括 和 过程,与菌株Ⅱ相比,在菌株Ⅲ、Ⅳ中参与纤维素酶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还有 。
(4)在以纤维素为唯一C源的培养基上分别培养菌株Ⅱ、Ⅲ、Ⅳ,菌株 不能存活,原因是 。
(5)酵母菌生产酒精的细胞部位是 ,产生酒精时细胞的呼吸方式是 ,在利用纤维素生产酒精时,菌株Ⅳ更具有优势,因为导入的重组质粒中含有 。使分泌的纤维素酶固定于细胞壁,减少因培养液更新二造成的酶的流失,提高酶的利用率。
9.(13分)白粉菌和条锈菌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试验结果。
试验编号 播种方式 植株密度(×106株/公顷) 白粉病感染程度 条锈病感染程度单位面积产量
A品种 B品种
Ⅰ 单播 4 0﹣++++
Ⅱ 单播 2 0﹣+++
Ⅲ 混播 2 2+++++
Ⅳ 单播 0 4+++﹣+
Ⅴ 单播 0 2++﹣++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 ,判断依据是 。
(2)设计Ⅳ、Ⅴ两组试验,可探究 。
(3)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 。
(4)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A、B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单株自交,收获籽粒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试验小区中,统计各区F3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试验处理F3无病植株的比例(%)F2植株 无菌水以条锈菌进行感染 以白粉菌进行感染 以条锈菌+白粉菌进行双感染
甲 100 25 0 0
乙 100 100 75 75
丙 100 25?18.75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 ,乙的基因型是 ,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