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考点】F2:种群的数量变动;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G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G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解答】解:A、蜘蛛的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相对小,灌木类行道树栽种地一般呈现长方形,常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B正确;
C、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但生态瓶的容积有限,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齐全,C错误;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色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0.(2分)甲、乙为两种果绳(2n),如图为这两种果绳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考点】9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B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甲、乙为两种果蝇,杂交后产生的后代不育,故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不正常,A错误;
B、甲发生染色体的倒位形成了乙,B错误;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不同,C错误;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现代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1.(2分)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固定化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B.溶解氧交换受阻是固定化酶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C.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D.凝胶与被包埋细胞之间不是通过共价键结合
【考点】J4: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
【分析】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的比较:
固定化酶固定化细胞
酶的种类一种一系列酶
制作方法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吸附法、包埋法
是否需要营养物质否是
缺点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