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中PCR技术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了考生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3.(3分)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实验编号探究课题选用材料与试剂
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 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③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蔗糖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碘液
④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 可溶性淀粉溶液 斐林试剂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考点】3A: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专题】155:探究性实验;51A: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酶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温度、pH等.
【解答】解:A、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能过氧化氢作为底物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可以利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
C、根据酶的专一性,蔗糖酶不能使淀粉水解,C错误;
D、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因此不能用淀粉作为底物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和酶的专一性及高效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明确实验过程中实验材料是试剂选择的原则等.
24.(3分)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考点】G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由图可知土埋方式下残留物下降最快,即分解最快,因此是还田后合理的处理方式;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土壤中一定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细胞呼吸;如果处理时间提前,则处理期间的平均温度比原处理的平均温度要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故秸秆的残留量会呈现下移趋势;堆放时氧气较为充足,而曲线图显示残留物的减少速率最慢,可推测好氧型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性微生物.
【解答】解:A、土埋方式下残留物下降最快,即分解最快,因此是还田后合理的处理方式,A正确;
B、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土壤中一定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细胞呼吸,B正确;
C、提早30天,温度相差不大,但前期湿度大,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分解得多,剩下的少,因此曲线应该下移,C错误;
D、放时氧气较为充足,而曲线图显示残留物的减少速率最慢,可推测好氧型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性微生物,D错误。
故选: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的作用的了解,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解题,具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
25.(3分)现有小麦种质资源包括:①高产、感病; ②低产、抗病; ③高产、晚熟等品种.为满足不同地区及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栽培需求,育种专家要培育3类品种:a.高产、抗病;b.高产、早熟;c.高产、抗旱.下述育种方法可行的是()
A.利用①、③品种间杂交筛选获得a
B.对品种③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筛选获得b
C.a、b和c的培育均可采用诱变育种方法
D.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抗旱基因导入③中获得c
【考点】9C: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需考虑所给材料和培育的新品种,品种a(高产、抗病)可以通过①和②杂交育种获得;品种b(高产、早熟)可利用③诱变育种获得;品种c中抗旱性状是所给品种没有的,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
【解答】解:A、培育a高产、抗病植株应选用①和②,A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