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答案为:
(1)食物链
(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 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
(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 增加
(5)吸收营养物质 竞争光照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生态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表格中提供的鱼塘生态系统相关量的前后变化,考查了群落、种间关系等内容.在能力上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7.(7分)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 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绿藻;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 能力最强的是蓝藻.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其目的是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这是因为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伊1mm伊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3所示,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1×108个/mL.
【考点】F2:种群的数量变动;F3: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分析图1和图2,不同PH条件对3种藻类生长速率和光合作用速率有明显的影响,其中绿藻PH适应范围最广,蓝藻对二氧化碳的利用能力最强.
【解答】解:(1)由图1、图2可知,pH改变后绿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不大,其次是蓝藻.由图2在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故推知其利用CO2能力最强.
(2)藻类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大量吸收CO2,代谢过程产生一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故培养液中需要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
(3)①藻类属于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取样后向样液中加入固定液来杀死细胞,维持藻类细胞数目不变;
②由于样液藻类细胞的密度比较高,难以计数,在计数前将样液进行稀释;
③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采用五点取样法,取四角和最中间的5个中方格计数,统计数据时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统计压线个体,平均每个中方格内有4个酵母菌.计数区有25个中方格,共计有酵母菌4×25=100个.计数区体积为1mm×1mm×0.1mm=0.1mm3=0.1×10﹣3 mL,换算成1mL,则有酵母菌100×104个,再乘以稀释倍数100,结果为108个.
故答案为:
(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点评】本题考查pH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分析实验的能力.
28.(8分)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如图. 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经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方法培育而成,还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方法进行培育.
(2)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ABBCD,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14个四分体,体细胞中含有42条染色体.
(3)杂交后代于中C组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易丢失,这是因为减数分裂时这些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配对.
(4)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称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考点】9C: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本题首先考查异源多倍体的培育方法,可用杂交后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方法,也可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根据图解可知,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成为AABBCD,因此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计算得.
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配对,因此在解答时要算清AABBCD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同源染色体片段的转接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的转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答】解:(1)植物AABB产生的配子为AB,植株CC产生的配子为C,因此这两种植株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为ABC,由于这种植株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不可育,而经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形成AABBCC;此种植株也可用植物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方法进行培育.
(2)植株AABBCC产生的配子为ABC,植株AABBDD产生的配子为ABD,因此杂交后代染色体组的组成为AABBCD;由于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则植株AABBCD有42条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C和D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因此AABB四个染色体组将形成14个四分体.
(3)杂交后代于中由于C组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无同源染色体配对,因此减数分裂时易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