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2024年教师综合素质考试试题
大小:477.23KB 7页 发布时间: 2024-03-26 11:23:11 2.53k 940

【解析】题干中“军人-医生”为交叉关系,军人中有的是医生,医生中有的是军人。A、B、C三项均为交叉关系。只有D项“丈夫-妻子”是对立关系,与题干不符。故本题选D。

29.按图形逻辑,填入最恰当的是()

【参考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图形由三部分组成,外圈和中圈图形完全一致,且有两条公共边,内圈是一个圆形,不与外圈和中圈相交。观察选项,只有C项符合此规律。故本题选C。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教学“比较分数大小”的内容,罗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同学们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题。

大多数用了通分法和化小数法解题,但由于粗心,有几个做错了。罗老师在小鹏作业本上写了“用化小数法,不错!再细心点就好了。”

少数的用了画图法和估算法,且都对了,小萌也是,但图画得不规范,罗老师在她的作业本上写:字迹清秀,页面整洁,如果饼图画得规范些就好了。

还发现一个“特例”,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小涛,在比较分数4/5和2/3大小时,用了化同分子的方法。于是罗老师在他的作业本上写:解法独特,希望不断闪烁智慧火花。

第二天上课,罗老师分类点评并讲解。拿到作业本后小涛看到评语很高兴,并主动找老师,罗老师再次肯定了他勤于思考的品质。

渐渐地小涛对数学产生兴趣,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罗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答:材料中罗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要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赞美学生的优点。材料中,小涛的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罗老师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不仅对小涛的解法作出肯定,还细心教育引导,此后小涛在学业上有很大的进步,说明罗老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差异性,学生和成人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材料中,罗老师在点评作业时,针对学生不同的解题情况有不同的点评,教育小鹏要更细心,引导小萌画图要更规范,在课堂上还有针对性的讲解,罗老师做到了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权益,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材料中,罗老师表扬小涛的解法独特,肯定了小涛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帮助小涛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小涛当数学课代表,也说明罗老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材料中的罗老师符合“以人为本”学生观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31.材料:

已毕业多年的学生写给于老师的信:

小学一到三年级,我是老师眼里十足的差生,座位安排在角落,老师不提问,好学生不和我玩,只有淘气学生和我玩。

四年级您成为了我的班主任,不时地将目光停留在我身上,虽然只是片刻,却让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意。

有一天我被叫到办公室,您让我坐在椅子上,我受宠若惊,您对我说升旗需要四个护旗手,看你个子高,很适合,要认真对待。顿时我心中一股暖流。

开旗当天,师生万众瞩目,幸福感油然而生。我发誓不能再混日子,要好好回报您,认真听课,由于您不断鼓励我,与我父母联系,于是我的学习步入正轨。

真心感谢您,护旗手经历给我温暖、自信,受益终身。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于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答:材料中于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1)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学生。材料中,其他老师认为“我”是差生,把“我”的座位安排在角落,从不提问“我”,但于老师却不时地将眼光停留在“我”身上,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说明于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于老师发现“我”个子高,于是推荐“我”当护旗手,鼓励“我”认真对待,让“我”从当护旗手中获得了自豪感,这也激励了“我”在学习上不断进步,于老师做到了因材施教。

(3)为人师表是内在要求,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材料中,“我”是一个差生,于老师从未放弃“我”,学习上不断鼓励“我”,还经常和“我”的父母联系,告知他们“我”在学校的进步,体现了于老师尊重家长。

(4)爱岗敬业是本质要求,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于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没有因为其他老师认为“我”是差生就放弃我,通过推荐“我”当护旗手进行教育引导,体现了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高度负责,不敷衍学生。

32.材料:

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比如,诗或《诗经》作为文学形式,它的基本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表达,是美学的,但自孔子时代始,其道德、政治喻义被历代经学家进行了无限发挥,《诗经》因此几乎成为社会风教和政教读本。与此一致,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自不待言,但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或美与德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即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来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像在《论语·泰伯》中,孔子将人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一个人在幼年时代之所以要读诗,根本原因在于诗描绘的是人间的美好事物,诗的吟诵和学习能够兴发人性中美好的侧面,而这种人性的美好就是善。此后对于礼乐的修习,则同样是将道德行为与心性和谐置于美的浸润和环绕之中。据此,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良善的本性总会以美的形象向外显现。孟子曾讲,观察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的眼睛,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既不能掩饰其内在的人性之恶,也不能抑制他的道德之善。一个有德的人,只要“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使人的形貌成为道德的表象形式。基于这种看法,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据此可以看到,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来讲,美不仅在源发意义上成为人性向善生成的内部动因,而且也是道德外化的形式。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如《礼记·乐记》讲:“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也就是说,人生在世,天然地追求快乐,诗、歌、乐、舞是快乐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的道德必然是有深邃人性根基的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这是一种以“情深”为基础的“文明”,是由“和顺积中”而自然达成的“英华外发”。这种由美向德的自然生成,可以有效避免诸多道德教育弊端的出现。比如,美的内在充盈可以防止道德教育的空洞化和教条化,人对美的顺向接受可以缓解道德对人性的压力,美与德的贯通则可以解决因道德植入而使人性撕裂或异化的风险。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或者说,一种审美化和艺术化的道德,必然是人性化、人情化的道德,也必然是人更乐于认同并能够恒久持守的道德。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问题: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