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5、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36、素质教育(从教育目的看):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创造和审美的教育。(从课程结构看):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隐性课:环境教育、校风建设)(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课外阅读(培养健康的个性)。
37、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38、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小到大21年);新学制“壬戌学制”16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6岁入蒙学堂,10岁入寻常小学堂。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B美国)、采用双轨制的国家(德国、法国)
39、我国于(B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学制具体规定着(ABCD)A学校的性质和任务B入学条件、修业年限C管理体制D培养目标
第六章学生与教师
40、新课程背景下应有怎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39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4)管理者的角色。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40、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
(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
(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43、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44、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45、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ABC)A尊师爱生;B民主平教学相长;D心理相容E尊师重教(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46、我国教师职业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A)专业人员B国家干部C公务员D高级技术人员第七章小学课程
47、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1)根据任务的不同,将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2)根据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内容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
3)根据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4)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要求不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5)根据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程
50、新课程标准基本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51、课程评价功能:诊断功能、甄别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功能。
52、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课程评价分(A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
1)广义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包含: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