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禁火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祭奠祖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
踏青
清明节正值春天,大地回春,人们可以借此机会一家老少一起到山乡野间游玩。他们可以顺手摘下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感受春天的快乐。也有人会特意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和领略春日的美景,郊外远足,放松心情。这种踏青活动在古代被称为探春或寻春。
插柳
清明节正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候,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在踏青的过程中,会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以拿在手中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还可以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过去是非常普遍的习俗。
游乐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清明节还有很多游乐的活动。这些活动在千百年来一直倍受人们喜爱。例如,牵钩、放风筝、荡秋千等活动,都是人们喜爱的传统节日乐趣。还有一些活动如射柳和蹴鞠,曾经盛行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再普遍见到。
牵钩
“牵钩”是古代的称呼,实际上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吴国,采用了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这项运动主要是使用一根麻绳,两端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如果某人生病了,可以将病况写或画在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和灾难就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放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荡秋千
秋千最早被称为“千秋”,相传秋千是在春秋时期由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的。汉代以后,秋千成为清明节及其他节日的一项民间游戏。最初,秋千是用一根绳子,人们用手抓住绳子荡动。后来,演变为在木架上悬挂两根绳子,下面拴上横板。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就会飞出来,胜负是根据鸽子飞的高度来判断的。
蹴鞠
除了祭祖扫墓之外,清明节还有各种户外活动,如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感伤祭奠的同时,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蹴鞠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制成,球内填充毛发。据传蹴鞠起源于商代,战国时期传入民间,汉代更成了军中用来锻炼身体和习武的活动,并被列入兵书。
斗鸡
古代清明节盛行斗鸡的游戏,斗鸡从清明开始,一直持续到夏至。我国最早关于斗鸡的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为一种风尚,不仅民间斗鸡,甚至皇帝也参加斗鸡比赛。唐玄宗就非常喜爱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过去的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这项民俗活动。尤其是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举办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被当地人称为“庙中之王”。每年的蚕花会都人山人海,活动频繁,包括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是植树的好时机。春阳照临,春雨滋润,种植树苗的成活率高,生长也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甚至将清明节称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源于戴柳和插柳的风俗。关于戴柳和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为了纪念神农氏,教导人民耕作,后来发展出祈求长寿的寓意。稍晚一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带领臣民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依靠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将老柳树赐为“清明柳”。更晚一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各地清明节习俗有什么7
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3、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很受儿童们的喜爱。
4、蹴鞠。
其实就是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时节,雨水丰沛,适合树苗生长,所以古人就喜欢在清明节植树,这个传统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植树节”。
6、放风筝。
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也有的人插柳来辟邪。
8、射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