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6篇
大小:474.4KB 4页 发布时间: 2024-04-11 13:24:20 17.34k 16.51k

一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差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于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模版范文,欢迎各位阅读和下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1

1、鼓励孩子多动手。

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还要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实践。很多问题,只有孩子自己亲身经历过,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2、引导孩子读书。

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行可能有多种原因,可能是孩子识字量有限,也可能是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到位,要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妨从引导孩子爱上阅读开始。

3、让孩子多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平时也要注意引导孩子,让他多积累一些知识和经验,并想办法开阔孩子的眼界,以便提高他的理解能力。

4、引导他们全方位思考。

遇到一件事情时,孩子的思维很容易受到约束,思考的角度也比较片面。家长可以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再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全面思考的能力,他们的理解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5、让孩子多实践。

父母想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那么,可以鼓励孩子从生活实践中开始。平时,父母可以多为孩子创造一些感受和体验的环境条件,让孩子的知识和经验都慢慢地积累,这样,孩子的理解能力,也会随着经验的变多,而慢慢地提高了。

6、提高他们的专注力。

对一件事全身心投入,才能提高学习和做事效率。理解能力和专注程度为正比,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充分理解指令或是知识。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利用画画、看书、临摹、玩积木等娱乐方式,培养他们的专注力。

7、和孩子多说话。

父母的语言是孩子的起跑线,所以鼓励父母和孩子多说话,多和孩子说空间词汇,会培养孩子的数感;多和孩子说情绪词汇,培养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多和孩子说事物,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就和孩子多说话开始。

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2

1.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游戏、阅读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听、看、想。

2.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让孩子多读一些简单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增加孩子的词汇量:通过阅读、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增加词汇量,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4.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

5.给孩子提供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如做手工、做实验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

6.鼓励孩子多问问题:鼓励孩子多问问题,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总之,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耐心和关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词汇、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

一年级理解能力差怎么提高3

一、学会阅读,理解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数学语言比较简练,逻辑性强,对于处在农村的一年级来说,要读懂应用题,弄清题意,确实不易,教师授课起来很辛苦。又由于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往往会对阅读(读题)教学忽略而过,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会审题,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

1、激发兴趣,引起需求。

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这道题你能解决吗?想不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信息?”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

2、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3、精读领悟,弄清题意。

从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如:下课了,有4名出去了,班级里还剩6名,原来我们班有几名学生听完题目就会解决了,学生记忆深刻。

二、巧用信息技术,可视问题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又爱表现。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图文结合,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如:一年上钟表部分,小朋友很难分辨时针与分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把时针和分针按它们的特点扮成两个动画人物,一个短腿胖子叫时针,一个长腿瘦子叫分针,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再配上对话,学生很快就能被问题的情境吸引住。观看之前,老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认真主动地观看,看完请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就会明白分针长跑得快,时针短跑的慢。信息技术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创造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借助图解法,理清思路

小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画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下子理解不了谁多谁少,就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比较出来。这样就把文字应用题转化成图形题,学生“按图索骥”就能寻找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总之解题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如果题目较复杂,一时弄不清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图,这样通过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办法,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习惯,终身受用!

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学数学、做数学。如农村学生家里都有养鸡鸭等小动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编出加、减应用题再解答,(鸡有15只,鸭有8只,鸡比鸭多几只?等问题)配合知识章节的训练。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数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做起来得心应手,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因此他们会快乐地学着,如果老师再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认识的学到的比课本中学到的要更深刻,所以培养这种意识十分重要。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解决数学教法的问题上还要下深功夫,多研究,多总结,多借鉴,多学习。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撑握和应用。

(一)帮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要求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