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慢性胰腺炎。
C.胰腺占位性病变。
D.胰腺外伤。
E.胰腺穿刺活检定位。
36.肾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方法正确的是
A.对比剂的总量为90~100ml
B.注射速率为s。C.肾动脉的扫描时间在16~22s之间。D.扫描层厚一般选用10mm。E.采用螺旋扫描。37.CT检查前须口服碘水对比剂(或清水)的部位或器官是A.肺部B.肝脏C.胰腺D.盆腔E.肾上腺38.进行双期或多期扫描的增强部位或器官是A.颅脑B.肺部C.肝脏D.肾脏E.胰腺39.肠腔内窥镜的CT扫描准备工作包括A.检查前连续2天采用无渣饮食。B.检查前一天晚餐后禁食。C.扫描前空腹4~6小时。D.清洁肠道E.扫描前口服1~2%碘水对比剂300~500ml。40.对腰椎间盘扫描叙述正确的是A.从L2~S1确定4个间盘扫描计划。B.扫描层厚采用5~7mm。C.描倾斜角度应平行于椎间隙的角度。D.每个间盘扫描3~4层面。E.图像重建采用高分辨算法。
三、填空题
1.CT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结构和()结构两大部分。硬件、软件2.CT成像过程大致可分为()、()和()三部分。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图像显示3.图像重建的算法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种:()、()和()。直接反投影法、迭代法、解析法4.普通CT扫描常用的图像重建参数有()、()和()等。重建矩阵、视野、滤过算法5.在单层螺旋CT螺旋投影原始数据插值方法中,()和()因为能有效地利用原始数据、形成满意的重建图像而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全扫描内插法、半扫描内插法6.对婴幼儿童扫描时的mAs数值,要()到成人的()。降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7.在定位像上可以确定()、()、(),在侧位定位像上同时还可以确定()。扫描的区域、范围、扫描的层数、扫描架的倾斜角度8.多平面重建图像的质量与断面图像的层厚和螺旋扫描的螺距有直接的关系,层厚越(),螺距越(),重建图像质量越好。薄、小9.常规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注射法和()注射法。高压注射器、人工加压10.颅脑轴位扫描第一层面图像应包括颅底的各结构,包括()、()、()(),最后一个层面应包括()。小脑下部、脑干、蝶鞍、颞叶底部、额叶底部(5选4)、顶叶脑组织11.脑冠状面扫描的两种体位:()、()。顶颏位、颏顶位12.由于耳部的结构比较细微复杂,可进行()扫描、扫描后()或采用()侧摄片。放大、局部放大重建,单13.喉咽部CT扫描范围从()扫至(),扫描时应()呼吸。舌骨、环状软骨下缘、平静14.对肺部病变分布较广泛的间质性病变和支气管扩张,采用()的层厚,()的进床间距,做全肺间隔扫描,使用()算法进行图像重建。1~2mm、5~10mm、高分辨率15.为了使十二指肠充盈、胰头周围显示清楚,肠管部分与胰腺的体尾部分开,可以使被检者取()或()体位进行CT扫描。右侧位、右侧卧位16.肾血管重建方式多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技术17.怀疑结石者需行腹部CT(),扫描前应饮用()。平扫、清水18.膀胱内随体位改变而变动的病变可能为()、()。结石、血凝块19.观察肾盂、输尿管增强延迟的图像,应把窗宽(),窗位(),以避免漏掉细小的病灶。加大,提高20.一般颈椎间盘扫描从()确定()个间盘扫描计划,每个间盘扫描()层面;一般腰椎间盘扫描从()确定——个间盘扫描计划,每个间盘扫描()层面。C3~C7、4、3~4、L2~S1、4、3~4
四、名词解释
1.CT值:对于某组织,若具有线衰减系数m组织,则该组织的CT值定义为:CT=(m组织-m水)X k/m水。m水表示水的线衰减系数,k是分度系数,一般定为1000。2.窗口技术:选择整个灰阶中所需要的一部分CT值进行显示,被显示的这一部分CT值称为窗口,选择窗口的操作过程,称为窗口技术。3.窗宽和窗位:窗口中心的CT值称为窗中心,又称为窗位;窗口的CT值范围称为窗宽。4.层厚:由准直器设定的扫描野中心处X线束的厚度。5.层间隔:相邻两扫描层面中点之间的距离。6.重建矩阵:重建矩阵是图像重建时所采用的代数矩阵。7.视野(FOV):是根据原始扫描数据重建CT断面图像的范围。8.螺距:床速与准直宽度的比值。9.重建间隔:定义为被重建的相邻两层断面之间的距离。10.空间分辨力: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是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大于10%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11.密度分辨力:又称为低对比度分辨力,定义为物体与均质环境的X线线衰减系数差别的相对值小于1%时,CT图像能分辨该物体的能力。12.平扫:是指不用注射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检查,是CT检查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部位的CT检查。1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14.增强扫描:是指经血管(一般用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多采用团注法,即在短时间内一次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静脉血管,然后再进行CT扫描。15.定位像扫描:定位像扫描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静止不动、被检者随着检查床在扫描孔内匀速移动时,球管同时曝光而得到的一幅平面图像的扫描方式。16.螺旋扫描:又称容积扫描,由于扫描轨迹呈螺旋状而命名。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线,连续采集产生的数据,而被检者随检查床沿纵轴方向匀速移动使扫描轨迹呈螺旋状的扫描方式称为螺旋扫描。17.轴位扫描:指横断面的扫描,是X线球管曝光扫描时,环绕被检者检查部位一周扫描出一幅图像,然后移动一定床位后静止,X线球管再曝光旋转一周产生下一幅图像,周而复始,直至所确定的检查部位全部扫描完成为止。18.薄层扫描:是指对微小病灶和病变的细微结构选用小的层厚进行的扫描。19.高分辨力扫描:是指用较薄的扫描层厚(一般为1~2mm)、较小的扫描视野(FOV)、高空间分辨力算法(即骨组织重建算法)重建的一种扫描方式。20.靶扫描:是指在扫描检查时选用较小的扫描视野,缩小扫描范围,以便获得清晰放大图像的扫描方法。21.加层扫描:是指在已经扫描过的两层或多层图像中间,再进行一层或数层的扫描,以了解某个层面的病变结构。加层扫描的层厚,通常小于原扫描的层厚,以显示层面间较小的病灶。22.多平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是指利用CT原始断面图像的三维容积数据在任意平面上重组二维图像,该重组层面以外的数据则一概忽略。重组的多平面图像的层数、层厚、层间距也可以自行确定,就好像重新做了一组其它方位的断层扫描。23.图像三维重建:指在扫描结束后,利用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软件,将一系列的连续的断面图像经计算机运算处理后,在x、y轴的二维图像上对z轴进行投影转换及负影处理后,显示出直观的立体图像的过程。24.表面影像法显示:表面影像显示要求预先设定一个CT值阈值,计算机将三维容积数据各像素的CT值与这个阈值比较,凡是等于或高于该阈值的像素被保留,其余的数据全部舍弃,所有保留的数据被用于重建一个三维物体的表面,然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的阴影技术进行处理,从而呈现出真实感很强的物体表面的立体图像。25.最大密度投影:MIP,指对容积数据中的数据,以视线方向作为投影线,把该投影线上遇到的最大像素值,投影到与视线垂直的平面上,把全部投影数据通过计算机重组处理,形成MIP图像。
五、简答题
1.简述CT图像的特点
答:CT图像是断面图像。为了显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断面图像。CT图像常用的是横断面,通过CT机的图像后处理软件,还可以获得诊断所需的多方位(如冠状面、矢状面)的断面图像。与常规X线体层摄影比较,CT得到的横断面图像层厚准确,图像清晰,密度分辨力高,无层面以外结构的干扰。
CT图像是灰阶图像。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组织和器官对X线的吸收程度。CT图像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图像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使密度差别比较小的人体软组织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组织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CT图像不仅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CT值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可作定量分析。
2.什么是线束硬化伪影
答:线束硬化伪影在图像上通常表现为骨性结构间宽条状伪影或暗色区域。典型的例子是扫描颅底时,在两侧颞骨之间常出现此类伪影。形成线束硬化伪影的原因是由于X线束光谱较宽,当照射到较厚的物体特别是骨骼时,因不同波长的X线的衰减不同,造成X线束光谱的平均能量增加所致。
3.什么是部分容积伪影
答: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当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探测器接受的X线强度是穿过这些组织后的平均值,而不再反映其中某一组织对X线的衰减关系,因此测得的CT值也不能代表其中某一组织的CT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因部分容积效应形成的伪影最易出现在后颅凹,呈黑白相间的条纹状。
4.为什么每天开机后要做球管预热
答:原因是CT刚开机时,球管温度较低,这时如果执行CT扫描检查,瞬间突然升高的高KV和大的管电流,能够导致球管的灯丝使用寿命缩短。而球管预热是由低的KV和mA条件逐步升高到高的KV和mA条件,通过间断曝光数次,使得球管温度逐渐升高,可以延长球管使用寿命。
5.什么是空气校准
答:CT图像数据的采集是由几百个或上千个探测器完成的,这些探测器之间存在着参数和余辉的差异,同时由于X线球管发出的锥形X线束衰减程度不同,又加上每次球管曝光输出能量的变化,在扫描不同层面时各通道的输出就有所不同,有的通道会是零,有的会是正或者是负,这种现象称为探测器的零点飘移。由于探测器的零点飘移,使得重建出的空气图像CT值不是-1000,造成CT图像的CT值不准确,因而有可能影响诊断。为克服这一现象,应进行矫正。首先要修正零点飘移,即空气减除。通过扫描空气的方法,获得探测器各通道的零点飘移值,以此为参考值来修正原始数据中零点飘移所带来的误差。
6.CT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答:(1)被检者在进入CT扫描室前,必须换鞋或穿鞋套,以保持CT室内清洁,防止大量的灰尘进入机器内,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
(2)除去被检查者检查部位的金属饰物以及对X线有影响的各种物品,如硬币、钥匙、金属纽扣、金属发卡、项链及含有金属物质的膏药等。并嘱咐被检查者妥善保存,防止掉入机器和检查床内。
(3)对于婴幼儿童被检者,应在自然睡眠安静时,作CT检查。对于无法自然睡眠的婴幼儿童和躁动不安的被检者,可请临床医生协助给予镇静,以使检查能够顺利完成。
(4)对检查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包括扫描时机器发出的噪声和增强扫描时注药瞬间的感受等,消除被检查者的紧张情绪,使其在整个扫描过程中保持安静,身体固定不动,使检查能够顺利完成。
(5)对于胸、腹部被检查者,必须做好呼吸训练,使其在扫描时,能根据机器自动录音的指令或者指示灯的指示做好屏气动作,防止扫描过程中,喘气造成膈肌上下运动,使图像产生伪影。对于无法配合的急症、哮喘或老年被检者,应使用快速扫描,缩短扫描时间,以提高CT图像质量。
7.CT检查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答:(1)输入被检查者的资料根据CT检查申请单输入被检者的数据资料,包括被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CT编号、检查部位及特别注释等。然后,选择确定被检者在检查床上的位置方向和体位等参数,包括头先进或足先进的选择,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的选择。
(2)体位的选择CT体位是根据CT检查申请单的要求,将被检者准确、安全的安置在检查床上的过程。在不影响扫描的前提下,应使被检者尽可能地感到舒适。同时要合理的使用机器所提供的辅助装置,如头颅扫描架等装置。对被检者在检查床上的位置方向、体位必须要和登记输入的体位方向一致。检查床的高度一般定在检查部位的中心处,进入扫描孔内的长度应根据扫描部位和定位像的长短而定。
(3)扫描定位像根据检查部位的特点,来确定扫描正位或侧位定位像。根据检查部位的长短,来确定定位像的长度。在定位像经过扫描显示后,从定位像上确定扫描的起始线和终止线,以及扫描图像的视野大小和扫描倾斜的角度等。
(4)扫描检查根据临床医师的要求和各个部位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扫描参数,如层厚、扫描速度、进床间隔、kV、mA等,以及选择轴位扫描和螺旋扫描的模式。对于强化扫描,应选择最佳扫描时间和扫描期相。在全部扫描参数确定完毕后,按下曝光按钮进行扫描。在扫描期间,操作者要仔细观察图像的显示和被检者的情况。在曝光结束后,观察全部扫描图像是否显示清晰,如果确定不需要进行加扫或其它处理,按结束键退出。
(5)检查结束按退床键降低检查床高度,送被检者出扫描室。
8.CT扫描检查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1)注意CT扫描检查中的放射防护,对育龄妇女和婴幼儿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孕妇应避免CT检查。
(2)在CT扫描检查中,应合理的使用kV、mA、螺距等参数,以降低被检者的辐射剂量。对婴幼儿童扫描时的mAs数值,要降低到成人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
(3)扫描室内应禁止家属陪伴人员陪伴扫描,如果确实需要陪伴人员,应注意陪伴人员的必要防护措施。
(4)保证被检者的姓名和各种资料数据输入要正确无误,保证被检者的检查部位和体位选择要正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