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见两小儿辩斗 辩斗:争辩。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认为。
③孰为汝多知乎 汝:你。
(2)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形状的角度分析,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从的温度度分析,认为“日初出沧沧凉凉”。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朗读该句的语气应该是B
A.疑问,幸实乐祸,冷嘲热讽。
B.反问,带有嘲讽,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
(4)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C,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A。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分析】参考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解答】(1)考查了对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的理解。①“见两小儿辩斗”这句话的意思是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辩斗”是争辩的意思;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以”是认为的意思;③“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你智慧多呢?“汝”是你的意思。
(2)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情况。两小儿辩斗时,一儿从太阳的形状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苍苍凉凉”;一儿从 太阳的温度的角度来看,认为“日初出大如车盖”。他们看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
(3)考查了对短文中句子的朗读情况的掌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表现出了两个孩子对孔子“不能决也”的嘲讽,因此要读出反问和嘲讽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的机智可爱。故选B。
(4)考查了对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的掌握情况。《两小儿辩日》通过讲述两小儿辩论太阳距人远近的问题连孔子也答不上来的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渊博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故选C;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故选A。
故答案为:
(1)①争辩。②认为。③你。
(2)形状 温度;
(3)B;
(4)C A。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5.(12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且看风去留
ㅤㅤ风是一个很缥缈的东西。它来无影去无踪,但在它的去留之间,会给人留下很多回忆。
ㅤㅤ不久前的小学毕业典礼上,风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那天,风似乎是我们分别的一个见证者,又似乎是我这一天记忆里最真的点缀。
ㅤㅤ那一天,由于要离开生活学习了六年的小学,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沉痛),每个人都忙于写毕业留言,用相机记录下自己亲爱的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人都强颜欢笑,竭力不流露出自己对母校的不舍,这是因为我们在不久前的班会上达成了共识﹣﹣我们留给母校的印象应是坚强的,不应是泪流满面。这时,一股清风从窗外挤进来,好奇地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它似乎把每个人留在心中的(怀念 眷恋)都带了出来,因为我透过眼眶里晶莹的泪水,看到了每个人红红的眼眼。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忘记这一天吧。此时静静的,这静中,这泪中,蕴含了太多太多……
ㅤㅤ风似乎也感受到了气氛的悲伤,于是莞(wǎn quǎn)尔一笑,将我们引到教学楼旁宽阔的操场上。望着分外蓝的天,看着格外白的云,感受着在身边舞蹈的清风和阳光,离别前的伤感以及对前途的迷惘似乎在从我们的心里渐渐地褪去,只留下了我们的回忆和美好希望。
ㅤㅤ不知谁带头喊了一句:“明天会更好!”我们都笑了,牵着彼此的手,我们很有默契(qiè qì)地唱起了歌。我们对着蓝天,对着白云,异口同声地喊出了一直压在心里的话:“母校,再见了。我们永远是朋友,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这天的风是细心的。
ㅤㅤ风去风留之间,记忆在积累,在这风中,我体会到了成长的滋味。
ㅤㅤ且看风去留。
(1)用“√”标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或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惘怅惘
点缀装点
(3)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强颜欢笑: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
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在这里形容同学们说的都一样。
(4)文中画“ ”的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