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有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总结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事业
1、个人层面:“事业”是指个人的成就。(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标或行动)
2、社会层面: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3、国家层面:“事业”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区别于“企业”)。
从学科的角度认为事业是从国家层面上讲的。崔运武的《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所谓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二、公共事业
定义:满足公众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活动及体系。(与以往的事业相比其实质性区别在公共性)
①公有:公共占有,集体占有,非私人占有。②公用(共享功能)③公益(从目的上看)④公众(开放性)
公共事业的特点(重点):
(1)准公共性。
产品(或服务):准公共性;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公众性;服务目标:公众利益,公益性。(2)非营利性。
事业单位:“为了社会公益”、“社会服务”。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
三、定义:
(1)公共物品:具有绝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不存在消费上的拥挤效应,排他消费成本极高。(政府提供)
(2)私人物品:具有绝对排他性和竞争性,利益能够分割,享有独立产权的排他消费。(企业或私人提供)
(3)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谁提供?)
如学校、高速公路、医院等。
学科理论认为,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组织就是公共事业组织。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些组织和部门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那么其从事的活动可以称为“公共事业”。也以此区别于“公共行政”。
从社会产品的来源看,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类组织:
(1)公共行政组织: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事业组织:提供准公共物品;(3)私人企业组织:提供私人物品。
(2)公共事业组织包含但不限于事业单位。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我国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公共事业组织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1、事业单位
定义: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特点:1、以社会公益为目的。(区别于企业,但无法区分开国家机关)2、以国有资产为基础。
3、从业范围的列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体制的特点1、没有生产性收入。2、国家财政支出。3、不盈利。(面临改革的内、外因)改革的内因:弊端:外因:改革的大背景:(1)对国家依赖性太强;(1)经济改革;(2)不自立;(2)政治改革;(3)服务性太差(3)社会改革
2、社会团体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
定义: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
各类民办学校、医院、文艺团体、科研院所、
体育场馆、职业培训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办的
五、公共事业管理
定义: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指导、控制等方式对组织内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1)主体:公共事业组织;(2)客体:准公共物品。
(3)对象:符合条件的社会公众;
(4)内容:计划、组织、指导、控制。
(5)评价:是否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