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电⼦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个凸透镜和⼀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放⼤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显微镜:以电⼦束代替光束,⽤磁场代替透镜。⼀下⼦把放⼤倍数提⾼到⼀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率提⾼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倍数可达3亿倍。
⼆、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
师:放⼤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类进⾏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呢?我想当时⼈们⾸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先让学⽣尝试回答)
2、我们⾃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它放⼤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两个放⼤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个凸透镜,⽐较⼀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法⾃制⼀个显微镜。(事先让学⽣⾃备与放⼤镜外径⼀样⼤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的⾜、翅、触⾓等。
最热2022小学优秀科学教案6
教学⽬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处理,从⽽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的作⽤。
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多媒体资料,⼋⼤⾏星数据表。
第⼀课时
⼀、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讨论并⾃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样,本⾝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星”、“矮⾏星”和“太阳系⼩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星成员的特点,下⾯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星的数据资料。
4.学⽣阅读资料并讨论各⾃的发现。
⼆、整理太阳系⾏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的发现,⼋颗⾏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星与太阳的距离⼤约是⽔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说围绕太阳转动的⼋⼤⾏星的名称吗?
(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由发表意见)⽤你喜欢的⽅法记⼀记,然后我们来⽐⼀⽐谁的记忆⼒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星的知识,愿意与⽼师、同学交流⼀下吗?
4.提问:⼋颗⾏星中,体积最⼤的是哪⼀颗?体积最⼩的是哪⼀颗?
5.学⽣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励。
6.谈话:按体积从⼤到⼩给⼋颗⾏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填写⼋颗⾏星⼤⼩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简要汇报,教师⼩结排序结果,统⼀⼤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