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二)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二、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变暖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 现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不利影响。
1.对植被的影响。
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可能发生变化, 我国气候植被带北移, 我国副热带北界由秦岭、淮河一带移到黄河以北, 我国亚热带北界北移100km~500km; 北方落叶林面积缩小, 以至移出我国, 华北、东北地区出现草原化, 总体上弊大于利。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由于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有限, 气候变暖致使生态系统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有珊瑚礁、红树林、热带雨林、北方草原湿地及天然草地、高山生态系统。另外, 由于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水倒灌、江河水位上升、海岸受到侵蚀, 进而影响海岸及海岸生态系统。
3.对冰川和湖泊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 , 达7000km2 左右。青海湖1957~1968 年间面积缩小了264km2,湖面下降了11m; 西北各大湖泊除了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 水量平衡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
3.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三、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要想有效的抑制全球变暖,就得从根本上寻求方法。既人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量,另外要增加绿地面积。人们更加要注重生活细节,在生活方面节能减排。
1.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
2.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3.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大力发展核能。
例如大力开发无污染的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氢能等。
4.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於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於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
5.变革能源消耗模式,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6.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上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7.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乾净能源。
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抛掉自私自利的陋习,以博大无私的善心、善行,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未来。
全球变暖的防治和治理措施3
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此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
2、植树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尊重大自然,从身边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