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小学优秀语文教案精选5篇
大小:30.59KB 9页 发布时间: 2022-08-02 17:52:28 4.35k 2.37k

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五、课文拓展:

如果你也要写一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你会怎么写呢?根据前面所学的文章,试着自己写一篇有关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文章。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和《学案》上的相关习题。

2、预习第24课。

七、板书设计:

蝈蝈——蝉(叫声)

对比蝈蝈——鹰(捕食)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主题的第二单元,编写的五篇课文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阅读),开展科学活动;加强语言积累,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本文出自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教学本文,可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体现了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感悟的这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语感,又培养了语文素养。

小学优秀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