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5篇
大小:39.25KB 8页 发布时间: 2022-08-03 09:46:42 6.32k 4.38k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xī):小路。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

【赏析】

第六首写寻花到了黄四娘家。这首诗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描写草堂周围烂漫的春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和适意之怀。春花之美、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那么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作者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此诗写的是赏景,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像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那么不多见。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寻李九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这些景都显得“清丽〞;而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其次,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转。“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维妙维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天然浑成,杜甫那么与之异趣。比方“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风格,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增添不少感染力。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韵上的需要,同时又在语意上强调了它们,使含义更易体味出来,句法也显得新颖多变。

最后一首:“不是爱花即欲死〞。痛快干脆,毫不藏伏。杜甫惯于一拚到底,常用狠语,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是如此。他又写道:“只恐花尽老相催。〞怕的是花谢人老。下两句那么是写景,写花枝之易落,花蕊的慢开,景中寓借花之深情,以对句出之,更是加倍写法,而又密不透风,情深语细。

石灰吟(明代:于谦)

【原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燃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假设等闲:好似很平常的事情。假设:好似、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假设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燃烧假设等闲〞。“烈火燃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假设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沉着不迫,视假设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石(清代:郑燮)

【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毅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根底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那么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那么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毅。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沉着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假设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反馈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