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再指导学生认真读首尾段,学生就会明白开头交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日出,结尾总结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它们可以独立成段。这样全文就可以划分成四段。段意也就比较容易概括了。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讲“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晴朗的天气看到的日出。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主要讲“我”在有云情况下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第6自然段)总述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三)朗读课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日出景象的录像片,投影片也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日出的情境中,然后请同学来谈一谈观后感。教师可在同学们谈论的基础上引出新课《海上日出》。日出很美,海上的日出更美,巴金老先生在海上日出称为伟大奇观,“奇观”是什么意思?(“奇观”指的是雄伟、美丽少见的景象。观,景象。)
海上日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雄伟、美观、少见的景象呢?我们来认真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朗读《海上日出》。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根据问题学习这一段。
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并把有关内容画下来。
(这一段交待了:
时间——天还没有大亮;
地点——船上;
人物——我;
事情——看日出;
环境——周围很静。)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为下文中出现的两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埋下了伏笔。)同时“常常”一词也说明了作者的心情,他特别向往海上的日出所以“常常”早起去看日出。
(板书:常常)
2.小结第1自然段。
第一段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环境,“常常”一词说出了作者的心情——“向往”。
(板书:向往)
(二)学习第2自然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下图,再结合第2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我”是怎样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作者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
在同学们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演示“红霞”越来越亮的抽拉式投影片,使学生能够很形象地感受日出前天空的变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板书:红霞越来越亮)
“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从这里也看出来作者的心情怎样?
(“目不转睛”的意思是眼睛盯在一处看,眼珠子一动也不动。说明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急切而又喜悦。)
“目不转睛”一词在生活中怎么用呢?
(上课时,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
作者写了什么情况下的日出呢?
(因为作者讲看到了红霞,所以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情况下的日出。)
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上图,或演示抽拉式投影式,同时找一位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