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文章描写了莲的生长环境;结合“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这里描写了莲的体态;结合“香远益清”可知,这里描写了莲的芳香;结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这里描写了莲的风度;这几个语句既活现了莲的外形,又刻画了她的神态。
结合【乙】文“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可知,这是从“本固”方面来赞美竹子的操守和品行;
结合“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可知,这是从“性直”方面来赞美竹子的操守和品行;
结合“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可知,这是从“心空”方面来赞美竹子的操守和品行;
结合“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这是从“节贞”方面来赞美竹子的操守和品行。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含答案6
(4)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作者赞美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作者通过莲赞美君子具有不同流合污,不趋炎附势,正直,端庄,高洁的品质;
结合【乙】文作者写竹子实际上是在写君子,如“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可知,君子具有坚定不移的品格;结合“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可知,君子具有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的品格;结合“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可知,君子具有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品质;结合“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可知,君子志洁行廉,端庄严肃的品格。综上,两文所赞美的君子的共同特点有:豁达正直,决不趋炎附势,志洁行廉,端庄严肃。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34.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
35.左右慢慢走生气自夸
36.(1)快步前进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他)哭哭啼没有马上起来。
(2)(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表示赞许)。
37.渡者注意到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如果“速进”,可能会“束断书崩”,延误行程。
38.【甲】文“渡者熟视奚……速进,则阖”“天下之以躁急自败……其犹是也夫”等句子使我们明白了要学会观察与思考,要积累生活经验;做事只有不急不躁,才能稳中求胜;还要善于听从他人的劝告。从【乙】文中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我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明白了人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能骄傲自满。
【解析】
34.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州县城去。
“予”为主语,“自小港”为状语,“欲入”为谓语,“蛟州城”为宾语;本句应在状语后停顿一处;
故断为:予自小港/欲入蛟州城。
3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看看离城还有两里左右的路程。许:左右;
(2)句意:慢慢走。徐:慢慢走;
(3)句意:我很生气,以为(他)拿我开玩笑。愠:生气;
(4)句意: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自矜:自夸。
36.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趋:快步走;及:到;小奚:小书童;扑:跌倒,摔倒;束断书崩:指捆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即:立即,马上;
(2)发矢:射箭;但:只,仅仅;微颔:微微点头。
37.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渡者熟视小奚”可知,是船夫仔细看了小书童以后才得出的结论;据此需要围绕“小奚(小书童)”寻找答案;联系前文“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后文“趋行及半,小奚扑,束断书崩”“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可知,渡者看到小书童用夹书的木板捆着书,预测如果快速前进,会导致“束断书崩”,反而会耽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