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4篇
大小:44.25KB 14页 发布时间: 2022-08-12 16:00:54 19.16k 17.26k

(1)(一)这则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

A.写老父见多识广,他的主意十分好。B.写鲁人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C.写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D.写愚人只要虚心好学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2)(二)这则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

A.死读书本,只会一叶障目,看不清事物的真相。B.只信书本,不通事理,就会闹笑话,甚至闯祸。

C.读书必须联系实际,否则就会把事情搞坏。D.书不可不读,但不可读得太多;书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1)写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2)只信书本,不通事理,就会闹笑话,甚至闯祸。

故答案为:(1)C(2)B

【点评】中心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作者,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②阅十余岁

③求石兽于水中④棹数小舟

⑤湮于沙上⑥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⑦转转不已⑧但知其一

(3)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2)倒塌;经历;寻找;划(船);埋没);颠倒、错乱;停止;只

(3)①被②认为③成为

(4)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泥沙成为坑洞。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道理:①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②实践出真知。③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作者。(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已”:停止。“但”:只。(3)“为”这个词在文言中词义多变,用法也较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因语义不同,读音也随之有变。比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此“为”表被动。(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尔辈”“物理”“啮”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要把道理和启示分开来谈。

【点评】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