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查询
首页 其他文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解析6篇
大小:40.6KB 10页 发布时间: 2022-08-13 11:58:39 13.03k 12.28k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五色交辉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本文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解析2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原文展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睡觉,月光照入窗户,很欣喜地起身出门。想到没人与自己同欢共乐,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睡,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漫步。院子里好像有一潭明净澄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草交错摇曳,大概是修竹松柏的倒影吧。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修竹松柏?只是没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阅读理解

1.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趁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原文展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全文翻译

风尘与烟雾都已消散,天空与青山浑然一色。(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儿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水路,奇异的山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都呈现出青翠纯净的颜色,千丈之深也能见到水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卵石,都能直接看清毫无阻碍。湍急的水流比飞箭还要迅疾,汹涌的大浪势如奔马。

两岸高山,都长满了茂密苍翠,让人心生寒意的树木,(山峦)凭借着地势争着向上,仿佛相互间比拼高远,争着向高远处伸展,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泉声泠泠,清脆悦耳;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鸣声嘤嘤,和谐动听。知了长久地鸣叫,永无休止;猿猴千百遍哀鸣,声不断绝。那些像鹞鹰一样冲天直上的人,见到这些山峰就会平息自己的内心;那些忙着经营治理国家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枝干遮蔽天日,在白天也像傍晚那样昏暗;疏落的枝条交相掩映,日光时不时也会从枝叶缝隙中穿过。

阅读理解

1.赏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

以对偶句发端,从大处着笔,勾勒出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形象气势,使人觉得天光山色宛然在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句描写出作者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洒脱的情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面对富春江美景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3.赏析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水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4.说一说,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这一段山水,山奇水异。水静处,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我们采用的作品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投稿,我们不确定投稿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站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16 - 2024 经验本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7888号-1 客服QQ:239313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