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在瑞士、德国,尽管他们生产的窗铰等质量过硬,但在长期的使用当中,难免会有所损坏,向室外推开窗页而发生掉落的概率大大增加。不仅户主在窗页伤人后会被检控,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砸到。而窗户向内开启,即使掉落,砸伤人的概率几乎降到零。
⑤瑞士人、德国人比我们聪明吗?不是,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得深层面的“自私”带来的回报。
⑥在中国,大多数窗户是向外开的,即使关于高层建筑不得向外开窗的技术规范早有规定:中高层以上建筑不宜采用外、平开窗,采用推拉门窗时,窗扇必须有防脱落措施。但许多开发商仍然在高层住宅采用外开或平开窗:我们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开发商,因为消费者的取向往往决定了开发商的行为。这种“自私”,得到的是生活的方便和空间的宽敞,但却会因为这点“自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也许读者会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仍可以从香港和新加坡等高楼林立的地方的频发事故看到我们身边的隐患。2005年6月27日,香港港九多个地区一日内发生7宗坠窗事故,一个月内发生超过18宗。在新加坡,2000年发生19起坠窗事件,到了2003年底增加到了106起,甚至出现一星期内发生3起的情夏:坠窗事件有增无减。根据政府的调查,出问题的大多是由屋主自己找人安装的外开式窗户。
⑦报纸登载过无锡业主林先生因为窗户内开而发的牢骚:“我一直以为窗户是外开的,内开的话我怎么安装橱柜?一开窗不就碰上了吗?”
⑧为了一个橱柜安装的方便而忽略了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这当然是一种自私。不过,这是一种“初级”的自私,回报率不高,林先生没能看到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
——选自吴宗建《缓慢设计》,有删改。
(注)吴宗建:阳江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山田组设计院总设计师。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对比引出了对“自私”的思考,从而引出了下文。
B.我的那位学生和无锡的林先生的话都反映出他们还是一种“初级”的自私。
C.大多数中国的高层的窗户向外开虽然不违反技术标准但却是一种初级的自私。
D.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向外开窗是一种低层次的自私,很有说服力。
(2)下面所列事情不属于所说“低层次的自私”的一项是()
A.一帮无业游民把铁路沿线的电缆剪掉去卖钱。
B.为了行动不便的人而不惜财力土地建造的无障碍通道。
C.人们在长江源头大量采挖虫草做药。
D.印尼人砍掉大量热带雨林来烧荒种粮食。
(3)文章末尾说“林先生没能看到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请根据上下文说说“更深层面的‘自私’”会所产生哪些获益。
【答案】(1)C
(2)B
(3)①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②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③免于可能的官司(避免因窗扇脱落砸到人而打官司);⑷避免因窗扇脱落引起的赔偿或坐牢。
【解析】【分析】(1)C“不违反技术标准”错。原文“在中国,大多数窗户是向外开的,即使关于高层建筑不得向外开窗的技术规范早有规定”一句说明高层的窗户向外开违反技术标准。
(2)B“为了行动不便的人而不惜财力土地建造的无障碍通道”说的应该是“更深层面的自私”,而不是“低层次的自私”。因为这是从长远和大众来考虑,当我们老了,行动不便了或者有了老人我们就能切身体会到无障碍通道带来的便利。
(3)答此题可通过分析“低层次的自私”的后果来找出更深层面的“自私”所产生的获益。如客人分析第4段“但在长期的使用当中,难免会有所损坏,向室外推开窗页而发生掉落的概率大大增加”,第6段“但却会因为这点‘自私’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等句,然后从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免于可能的官司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C;⑵B;
⑶①减轻日后维修的成本;②保护自身及家人安全;③免于可能的官司(避免因窗扇脱落砸到人而打官司);⑷避免因窗扇脱落引起的赔偿或坐牢。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那里。考生要熟读文本,了解文本内容,对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本中逐项落实,要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一一的比对,再进行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考生要找准问题所在的位置,在一定的段落中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依据文本,从文本中找寻答案,尽量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回答。
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