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
1、概况: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
思想:顺其自然。政治上:主“无为而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概况:春秋后期鲁国人,评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相关著作《论语》。
3、思想:核心思想是“仁”。
4、治国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曾说过“苛政猛于虎”)
5、教育成就:a、创办私学,主“有教无类”。(作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b、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c、总结了许多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奴隶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学派,各其说。
(注意:百家争鸣开始战国时期)
2、墨家:墨子,名墨翟(dí)。主“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3、儒家:a、孟子,名孟轲。主“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他认为“春秋无义战”)
b、荀子,名荀况。主“礼制”,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4、道家:庄子,名庄周。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5、法家:非,名非。反对空谈仁义,主“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6、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7、治国思想的区别。儒家:以礼治国或为政以德;
法家:以法治国;
道家:无为而治。
8、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9、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
第9课:统一中国
1、灭六国的原因:①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生活;②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③王嬴政重用人才,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统一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朝,都城:。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极权的封建国家。(重点背)
3、朝建立后巩固统治的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4、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划线重点背)
(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①皇帝至高无上,总览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③地方建立郡县制。(郡县制的作用: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文化上: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统一文字作用: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上:(3)经济: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4)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作用:使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5)军事上:北修长城抵御匈奴,南开灵渠。
三:相关容
1、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2.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3.文字的发展历史: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